糖尿病及其饮食治疗

2011-01-051868

    一.糖尿病的危害。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糖尿病的死亡率正逐年上升,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隐性杀手,目前我国糖尿病人已达6000万,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者达10%以上,每年新增加糖尿病人120万,糖尿病不但能使患者健康和劳动力下降,甚至会致残或过早死亡,而且用于糖尿病人治疗的费用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
    对于糖尿病一定要注意预防为主,一旦得上糖尿病,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根治,糖尿病是终身携带的疾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脑血管、心血管、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并发症:眼底、肾脏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等病变。
    二.什么是糖尿病?
    血糖:糖类食物进入人体经消化吸收分解后,形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进入血液的葡萄糖称作血糖。血糖在正常情况下,应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空腹小于6mmol/l,餐后不超过8 mmol/l。
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胰脏的内分泌组织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胰岛素控制体内葡萄糖的代谢,使血糖在血液中维持在一定正常范围。主要作用是①促进体内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②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③抑制脏糖原分解降低血糖。
    糖尿病:胰岛素不足或相对不足时,造成葡萄糖不能正常代谢,使血液中的血糖增高,在超过肾脏对血糖的再吸收时,尿液中便出现了葡萄糖,称为尿糖,这种病症就称为糖尿病,形象地说就是尿糖病。
    三.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乏力、视力障碍、皮肤瘙痒、下肢麻木、易感染等。逐步会发展为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
    多尿:血糖高,自尿排出,引起利尿作用,尿量可达3升以上。
     多饮:多尿引起脱水,导致口渴。
   多食:大量尿糖,引起能量缺乏,导致饥饿。
    体重减少:营养浪费,能量不能利用,导致体重减轻。
    四.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胰岛β细胞受损或分泌不足,以及受体障碍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所至的胰岛素相对不足。
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占糖尿病10%,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90%。
    Ⅰ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或依赖胰岛素的治疗,所以Ⅰ型糖尿病又叫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及胰岛 β-细胞,大量破坏β-细胞,并且抑制β-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
    Ⅱ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活性差和变异,是导致胰岛素不足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就是机体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人体内所有细胞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受体,它能与胰岛素结合才能促进糖类代谢。受体与胰岛素的关系就好像锁与钥匙,葡萄糖要进入细胞,胰岛素(钥匙)必须打开胰岛素受体(锁)才行,但由于某些原因,人体内的胰岛素受体即锁坏了,钥匙打不开锁,葡萄糖被关在细胞外,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为克服胰岛素低抗,过量分泌胰岛素,长时间持续这种高胰岛素血症状态就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所以Ⅱ型糖尿病加重后会转变为Ⅰ型糖尿病。
   II型糖尿病的病因:
    II型糖尿病的患病因素主要是因为“吃多动少”,总热量超标,糖和脂肪利用不完造成的。糖尿病的主要患病因素还有肥胖、饮食不均衡、缺少运动、高血压、遗传等。
    肥胖因素:肥胖是诱发II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度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4倍,而极度肥胖者则要高30倍,且腹部肥胖较臀部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者由于脂肪增多,胰岛素受体减少,血液中的葡萄糖很难进入细胞内,产生胰島素抵抗。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就会大量分泌胰岛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用高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范围,之后胰岛素功能衰竭,分泌胰岛素不足就出现了糖尿病症状。
饮食不均衡: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饮食可诱发糖尿病。尤其是长期以精米精粉为主食,造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大量丢失也可能诱发糖尿病,因为某些微量无素如锌、镁、铬等对胰岛素的合成及能量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缺少运动: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力活动减少一方面可引起肥胖,另一方面也可以影响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并使其敏感性减弱。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高血压因素: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因素。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4)精神因素: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此外还有年龄、妊娠、药物、感染等因素。年龄因素: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40岁后患病率开始明显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上升,高峰约在60-65岁。妊娠因素:多次妊娠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如氯噻酮、双氢克尿噻、糖皮质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口服避孕药及普萘洛尔等。
    五.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合理饮食配合其他措施,可使患者达到治疗的目的,轻症患者单用饮食调控即可控制病情。
    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总能量摄入,概括为“二低、一高、二适当”。
    1.低油脂:减少热能和胆固醇的摄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低盐:预防高血压。
    3.高纤维素:减缓糖类在胃肠中的吸收速度,减缓餐后血糖的高峰值,并带走一部分油脂,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同时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适当主食:严格控制单糖的摄入,不吃甜食类食物,对主食不必过分限制,主要指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多糖类主食在体内吸收和利用较缓慢,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变自身对糖的耐受量,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最新资料讲:不主张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一般主食不低于250g。
    5.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糖尿病患者需要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能量摄入不够,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占总能量的20-25%(蛋白质正常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
糖尿病往往会引起肾脏损伤,在肾病急性期,补充蛋白质时要注意,最好按正常推荐量摄入蛋白质。
    6.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促进新陈代谢,对糖和脂肪的代谢有着积极作用。可多吃含糖量少是蔬菜,如苦瓜、番茄、黄瓜,还可以吃土豆、藕、蚕豆、洋葱等。坚果和干果类,可以在餐后三小时饥饿时少吃一点,如核桃、花生、瓜子、杏仁、开心果、腰果等。
有文献报导单独补充镁,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
    7.多食降糖食品:山药、苦瓜、海带、小米等。
除饮食治疗外,适当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减轻胰岛的过度负担,提高疗效。运动最好选择在进餐1小时后,避免剧烈运动。持之以恒进行运动加上饮食治疗,70%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都会得到改善和控制。
    六.补充营养食品。
    1、肽藻营养粉或者营养餐(主要补充营养):每天3次,每次2-3勺,白天多喝水
    2、高纤乐(降血压):每天2包,早晚各1包。早起7—9点
    3、氨基酸片(增加胰岛活性):每天3次,一次1片。
    4、健怡茶、矿物晶由少到多。
    三个月一个疗程,六个月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