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肿瘤的六大要素

2018-08-14795
    一、明确致癌因素。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各种致癌因素混杂其中,要预防癌症,首先要明确致癌因素有哪些。目前明确的致癌因素有五类:①个人生活习惯中的致癌因素,如吸烟、食用霉变食物等;②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的污染;③职业性致癌物,如长期接受射线、橡胶、石棉等;④天然性致癌物,如真菌、病毒、植物、阳光等;⑤内源性致癌物,即人体的某些代谢产物,如进入胃内的食物中的胺、亚硝酸盐,在低酸和细菌的作用下变为容易致癌的亚硝酸胺等。
    了解了致癌因素,也就等于知道了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能接触,哪些不能接触;哪些需要我们努力去改善。
    二、减少致癌性暴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肿瘤是一种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就有可能减少肿瘤的发生。不良生活方式主要包括7个方面:一是吸烟,肺癌、膀胱癌、食管癌、胰腺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都与吸烟有关;二是食物,如食盐过多易引发胃癌,高脂肪饮食易引发乳腺癌、大肠癌等;三是职业与环境;四是感染,多种癌和细菌、真菌、病毒有关;五是性及生殖因素,强调健康的性生活;六是过度饮酒,现在认为少量饮酒是允许的,但这里指的是红葡萄酒,饮用白酒等烈性酒是绝对有害的;七是阳光,它也能引起肿瘤,如皮肤癌。
    三、警惕肿瘤早期的7大警报。
    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等患者有感觉时,一般都已发展到二、三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乳腺癌为例,早期发现的,5年生存率达90%,甚至更高,而中、晚期发现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要早期发现肿瘤,首先得做个有心人,因为身体的很多微小变化,只有本人才有可能首先发现,而这些变化很可能成为诊断癌症的一条重要线索。一般地说,肿瘤早期有七大警报:①大、小便习惯的改变;②久治不愈的疼痛;③反复出血和血性分泌物;④乳腺和其他部位增厚或有肿块;⑤消化不良或吞咽困难;⑥疣或痣有明显变化;⑦持续咳嗽和声音嘶哑。出现以上情况,切不可疏忽,应及早就医。
    四、干预癌前状态,阻断其进程。
  肿瘤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正常细胞要演变成癌细胞通常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以胃癌为例,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轻、中、重)→肠上皮化生(浅、深)→不典型增生(轻、中、重)→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历时至少20年以上,即使已成为早期胃癌,再进一步发展至进展期癌也需数年时间。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对非正常细胞进行早期干预,阻断其发展。现在正在研究发展癌变过程不同阶段的预警标志物,今后将使我们易于识别某种癌症的高危个体、已发展至何种阶段和采取何种药物予以干预,这就是所谓的化学预防手段。
      五、定期普查,及时发现未浸润或转移的早期癌。
  如果某患者体内已经有了早期癌,在它还未出现症状,癌细胞还没有转移、没有浸润前把它找出来,就可以花很小的代价去治疗它,不但疗效高,病死率低,而且还将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倡定期体检及防癌普查。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全球推广作普查的肿瘤有宫颈癌和乳腺癌。我国自上世纪1958年就开始对宫颈癌开展了全民普查,使宫颈癌的病死率大幅下降。我国目前正在计划开展乳腺癌的普查,相信也会取得成功。
六、重视心理防癌作用。
  日本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给完全相同的两组小鼠同时投放相同数量的致癌物质尿烷,但对其中一组小鼠在投放尿烷的同时,还给予精神刺激,十几个月后,两组小鼠进行比较,结果给予精神刺激的一组小鼠的肿瘤发生率比没有给予刺激的一组高出5倍,而且肿瘤的体积也大。有人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肿瘤患者和一部分健康人做调查,发现肿瘤患者生病前5年内,不愉快的生活经历(如家庭不幸事件、工作高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明显多于健康人群。
人的心理状态对机体的免疫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从自身做起,努力讲究心理卫生,保护和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无疑是能够起到防病作用的。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很多,如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个性中一些不良因素,如性格过于内向、情绪稳定性差、自我压抑等;经常对自己进行心理减压,做一些合理宣泄,如向家人或朋友倾诉自己的工作压力和内心的不快及做一些放松训练,如肌肉神经放松练习、冥想放松训练、想象生活中非常美好的事物和景色、做深呼吸运动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劳逸有度,饮食有节;经常锻炼身体,多接近大自然等。如果能坚持上述生活原则,就可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肿瘤就会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