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
2012-03
07
667慢性肾病很隐匿 早诊治利于康复
慢性肾脏病是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肾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异常。在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偏高,可达10%左右。由于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错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直到得了尿毒症才被发现,形成了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控制率低的状况。然而,如果能在患病初期即被发现并给予适当治疗,慢性肾病是可以被治愈或有效控制的;即使患者在病程中期出现轻中度肾功能损害,通过控制血压、摄入蛋白、纠正代谢紊乱等,仍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延缓肾功能恶化。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慢性肾病分为5期。eGFR≧90ml/min为1期,60~89ml/min为2期。此时通过针对病因的治疗,有很大可能使肾病达到缓解甚至治愈,故诊治的重点是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eGFR在30~59ml/min为3期。此时部分慢性肾病患者仍有针对病因治疗,达到改善肾脏功能的可能,故不应轻易放弃对病因的寻找与治疗。同时应开始通过控制血压、限制蛋白摄入等延缓肾功能恶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eGFR在15~29ml/min为4期。此时患者开始出现各种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因此除了继续严格执行各项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措施外,监测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也是重点。eGFR<15ml/min进入5期。此时患者代谢紊乱和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往往需要依靠肾脏替代治疗才能过上大致正常的生活。治疗重点首先是选择适当的透析方式,建立透析通路,选择合适时机平稳进入规律替代治疗。 慢性肾病的症状有很多,当您发现自己有浮肿、血尿、尿中泡沫增多、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或者高血压升高时,应到医院筛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必要时需到肾脏专科进一步诊治。 在肾脏病预防和治疗上,应该做到以下4个方面: 1.所有成年人应每年测量血压、进行尿常规分析及血清肌酐的筛查。 2.有全身慢性疾病病史或肾病家族史的患者,可根据病情增加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及泌尿系统B超的检查。 3.以上检查结果一旦发现有异常,应立刻到肾脏病专科或肾病专病门诊就诊。 4.已经出现中度以上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定期到固定的专科门诊随诊,在医师指导下监测生化指标,控制蛋白摄入,纠正各种加剧肾功能恶化的因素,治疗已出现的并发症。
-
2012-03
07
696慢性肾病很隐匿 早诊治利于康复
慢性肾脏病是指持续超过3个月的肾脏结构及功能方面的异常。在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偏高,可达10%左右。由于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错失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直到得了尿毒症才被发现,形成了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控制率低的状况。然而,如果能在患病初期即被发现并给予适当治疗,慢性肾病是可以被治愈或有效控制的;即使患者在病程中期出现轻中度肾功能损害,通过控制血压、摄入蛋白、纠正代谢紊乱等,仍能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延缓肾功能恶化。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慢性肾病分为5期。eGFR≧90ml/min为1期,60~89ml/min为2期。此时通过针对病因的治疗,有很大可能使肾病达到缓解甚至治愈,故诊治的重点是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eGFR在30~59ml/min为3期。此时部分慢性肾病患者仍有针对病因治疗,达到改善肾脏功能的可能,故不应轻易放弃对病因的寻找与治疗。同时应开始通过控制血压、限制蛋白摄入等延缓肾功能恶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eGFR在15~29ml/min为4期。此时患者开始出现各种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因此除了继续严格执行各项延缓肾功能恶化的措施外,监测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也是重点。eGFR<15ml/min进入5期。此时患者代谢紊乱和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往往需要依靠肾脏替代治疗才能过上大致正常的生活。治疗重点首先是选择适当的透析方式,建立透析通路,选择合适时机平稳进入规律替代治疗。 慢性肾病的症状有很多,当您发现自己有浮肿、血尿、尿中泡沫增多、尿频、尿急、尿痛、夜尿增多或者高血压升高时,应到医院筛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必要时需到肾脏专科进一步诊治。 在肾脏病预防和治疗上,应该做到以下4个方面: 1.所有成年人应每年测量血压、进行尿常规分析及血清肌酐的筛查。 2.有全身慢性疾病病史或肾病家族史的患者,可根据病情增加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及泌尿系统B超的检查。 3.以上检查结果一旦发现有异常,应立刻到肾脏病专科或肾病专病门诊就诊。 4.已经出现中度以上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定期到固定的专科门诊随诊,在医师指导下监测生化指标,控制蛋白摄入,纠正各种加剧肾功能恶化的因素,治疗已出现的并发症。
-
2012-03
07
677手脚麻木 部位不同就诊科室有别
手脚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症状。一般手脚麻木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有的人手脚麻木后长时间无法缓解,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人,更应提高警惕。引起手脚麻木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根据麻木的部位和症状到不同科室诊治,针对性地选择康复治疗方案和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 单侧肢体麻木可能是脑卒中先兆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就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脑梗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急性的,还可伴有言语障碍、半侧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等症状,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赶紧到神经内科就医。 单手麻木警惕颈椎病 如果是单侧手臂、手指麻木,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颈椎病引起的麻木通常为慢性、反复发作,同时伴有颈肩部的酸痛、僵硬等症状。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受寒、枕头垫得过高等情况下,容易引起发病。患有颈椎病,上臂外侧麻木,可能是颈椎第5(C5)神经根受压;前臂麻木和拇指、食指麻木,可能是C6神经根受压;中指麻木,可能是C7神经根受压;环指和小指麻木,可能是C8神经根受压;上臂内侧麻木,可能是胸椎1(T1)神经根受压。 上述症状要在明确诊断后,给以必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例如高频、低频、牵引、光疗及水疗等治疗手段,通常康复治疗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这种情况可到骨科或康复科就诊。 屈腕时手指麻木加剧可能是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指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腕管内肌腱肿胀、瘀血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通常会有手指麻木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的症状,如果屈腕时手指麻木加重,可能是腕管综合征引起的。常见于从事洗衣服、拖地板等家务劳动较多的中年妇女。这种情况可去骨科或康复科就诊,在明确诊断后施以必要的高频、低频、光疗及水疗等治疗手段,必要时辅以矫形支具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单腿麻木警惕腰椎疾病 如果是单侧大腿或小腿、足部的麻木,可能是腰椎疾病引起的,通常是慢性、反复发作的麻木,同时伴有腰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在长期从事重体力工作、剧烈运动、有外伤史、吸烟、受寒、不良姿势等情况下,容易引起发病。腰椎疾病中,通常可能会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不稳,也可能是腰椎滑脱、黄韧带或后纵韧带钙化,甚至是峡部裂、骶椎隐性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先天性畸形。这种情况可到骨科或脊柱外科就诊。 对称性麻木应防糖尿病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异常。这种情况应尽早到内分泌科就诊。 麻痛不止小心肿瘤 老年人出现长期慢性的手脚麻木,持续不能缓解,还要考虑可能由恶性肿瘤引起。肿瘤晚期因远隔部位效应影响,会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如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因此,在物理和辅助检查等手段下,才能明确诊断。女性尤其需要查看卵巢和乳腺,以便尽早发现肿瘤,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可以到肿瘤科或妇科就诊。 此外,诸如神经源性疾病、肢体局部血管狭窄、雷诺氏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心脏病等也可能引起肢体的麻木,所以在排除上述常见病因后,还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但有些中老年人出现的手脚麻木,可能经过各种检查仍找不到原因。这种情况也不必过分紧张,应放松紧张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律,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对颈椎病、脑卒中、腕管综合征、腰部疾患、糖尿病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麻木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手脚麻木不能单纯对症治疗,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寻找病因。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手脚麻木,都应该先到医院检查,判断有无神经损害。若有神经方面的问题,必要时需做肌电图检查,进一步确认神经受损的程度、范围、性质等。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当然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则应到相关科室诊治。
-
2012-03
07
707手脚麻木 部位不同就诊科室有别
手脚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症状。一般手脚麻木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有的人手脚麻木后长时间无法缓解,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人,更应提高警惕。引起手脚麻木的原因有很多种,可以根据麻木的部位和症状到不同科室诊治,针对性地选择康复治疗方案和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 单侧肢体麻木可能是脑卒中先兆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就可能是脑卒中的先兆。脑梗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急性的,还可伴有言语障碍、半侧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等症状,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赶紧到神经内科就医。 单手麻木警惕颈椎病 如果是单侧手臂、手指麻木,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颈椎病引起的麻木通常为慢性、反复发作,同时伴有颈肩部的酸痛、僵硬等症状。长期低头工作、颈部受寒、枕头垫得过高等情况下,容易引起发病。患有颈椎病,上臂外侧麻木,可能是颈椎第5(C5)神经根受压;前臂麻木和拇指、食指麻木,可能是C6神经根受压;中指麻木,可能是C7神经根受压;环指和小指麻木,可能是C8神经根受压;上臂内侧麻木,可能是胸椎1(T1)神经根受压。 上述症状要在明确诊断后,给以必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例如高频、低频、牵引、光疗及水疗等治疗手段,通常康复治疗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这种情况可到骨科或康复科就诊。 屈腕时手指麻木加剧可能是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是指腕部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腕管内肌腱肿胀、瘀血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通常会有手指麻木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的症状,如果屈腕时手指麻木加重,可能是腕管综合征引起的。常见于从事洗衣服、拖地板等家务劳动较多的中年妇女。这种情况可去骨科或康复科就诊,在明确诊断后施以必要的高频、低频、光疗及水疗等治疗手段,必要时辅以矫形支具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单腿麻木警惕腰椎疾病 如果是单侧大腿或小腿、足部的麻木,可能是腰椎疾病引起的,通常是慢性、反复发作的麻木,同时伴有腰部疼痛、不适等症状。在长期从事重体力工作、剧烈运动、有外伤史、吸烟、受寒、不良姿势等情况下,容易引起发病。腰椎疾病中,通常可能会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不稳,也可能是腰椎滑脱、黄韧带或后纵韧带钙化,甚至是峡部裂、骶椎隐性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先天性畸形。这种情况可到骨科或脊柱外科就诊。 对称性麻木应防糖尿病病变 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异常。这种情况应尽早到内分泌科就诊。 麻痛不止小心肿瘤 老年人出现长期慢性的手脚麻木,持续不能缓解,还要考虑可能由恶性肿瘤引起。肿瘤晚期因远隔部位效应影响,会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如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因此,在物理和辅助检查等手段下,才能明确诊断。女性尤其需要查看卵巢和乳腺,以便尽早发现肿瘤,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可以到肿瘤科或妇科就诊。 此外,诸如神经源性疾病、肢体局部血管狭窄、雷诺氏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心脏病等也可能引起肢体的麻木,所以在排除上述常见病因后,还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但有些中老年人出现的手脚麻木,可能经过各种检查仍找不到原因。这种情况也不必过分紧张,应放松紧张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律,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对颈椎病、脑卒中、腕管综合征、腰部疾患、糖尿病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麻木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手脚麻木不能单纯对症治疗,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寻找病因。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手脚麻木,都应该先到医院检查,判断有无神经损害。若有神经方面的问题,必要时需做肌电图检查,进一步确认神经受损的程度、范围、性质等。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当然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则应到相关科室诊治。
-
2012-03
02
672骨折固定法
当发生骨折事故之后,为了使断骨不再加重对周围组织的 损伤,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便于医生的诊治,在运送患者去 医院的途中,应进行必要的固定。 急救方法: 1.肱骨骨折固定法:患者手臂呈屈肘状,用两块夹板固定, 一块放于上臂内侧,另一块放在外侧,用绷带固定。如只有一 块夹板,则夹板放在外侧加以固定,用三角巾悬吊伤肢。 2.大腿骨折固定法:将伤腿拉直,夹板长度上至腋窝,下 过脚跟。两块夹板放于大腿内、外侧;有绷带或三角巾缠绕固 定。 3.脊柱骨折固定法:病情多较严重。严禁乱加搬动,应轻 巧平稳地在保持脊柱安定状况下,移至硬板担架上,用三角巾 固定后,及早转运。切勿扶持患者走动,或躺在软担架要上, 这样会使脊柱骨折加重对神经操作,引起终生截瘫。 注意事项: 1.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和消毒包扎伤口,然后固定骨折。如 有休克,同时进行抢救。 2.对于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 便移动患者。 3.固定力求稳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两端和上下两个关节。 4.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弯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 要伸直绑。 ;对已用夹板的手臂桢 固定作用;还可对无夹板的伤肢想到夹板固定作用。 end-->
-
2012-03
02
702骨折固定法
当发生骨折事故之后,为了使断骨不再加重对周围组织的 损伤,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便于医生的诊治,在运送患者去 医院的途中,应进行必要的固定。 急救方法: 1.肱骨骨折固定法:患者手臂呈屈肘状,用两块夹板固定, 一块放于上臂内侧,另一块放在外侧,用绷带固定。如只有一 块夹板,则夹板放在外侧加以固定,用三角巾悬吊伤肢。 2.大腿骨折固定法:将伤腿拉直,夹板长度上至腋窝,下 过脚跟。两块夹板放于大腿内、外侧;有绷带或三角巾缠绕固 定。 3.脊柱骨折固定法:病情多较严重。严禁乱加搬动,应轻 巧平稳地在保持脊柱安定状况下,移至硬板担架上,用三角巾 固定后,及早转运。切勿扶持患者走动,或躺在软担架要上, 这样会使脊柱骨折加重对神经操作,引起终生截瘫。 注意事项: 1.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和消毒包扎伤口,然后固定骨折。如 有休克,同时进行抢救。 2.对于大腿、小腿和脊椎骨折,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 便移动患者。 3.固定力求稳妥牢固,要固定骨折的两端和上下两个关节。 4.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弯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 要伸直绑。 ;对已用夹板的手臂桢 固定作用;还可对无夹板的伤肢想到夹板固定作用。 end-->
-
2012-03
02
748指压止血法
begin-->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当受外伤,引起大出血,其 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四分之一,生命就会发生危险。 指压止血法是指较大的动脉出血后,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 管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压闭住,中断血液。 急救方法: 1.颞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头顶及颞部动脉出血。方法是 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前正对下颌关节处用力压迫。 2.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肋部及颜面部的出血。用拇 指或食指在下颌角前约半寸外,将动脉血管压于下颌骨上。 3.颈总动脉压迫止血法:常用在头、颈部大出血而采用其 它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方法是在气管外侧,胸锁乳深肌前缘, 将伤侧颈动脉向后压于第五颈椎上。但禁止双侧同时压迫。 4.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腋窝、肩部及上肢出血。 方法是用拇指在锁骨上凹摸到动脉跳动处,其余四指放在病人 颈后,以拇指向下内方压向第一肋骨。 5.肱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 方法是在病人上臂的前面或后面,用拇指或四指压迫上臂内侧 动脉血管。 注意事项: 一般小动脉和静脉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法。较大的动脉 出血,应用止血带止血。在紧急情况下,须先用压迫法止血, 然后再根据出血情况改用其它止血法。
-
2012-03
02
684指压止血法
begin-->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当受外伤,引起大出血,其 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四分之一,生命就会发生危险。 指压止血法是指较大的动脉出血后,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 管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压闭住,中断血液。 急救方法: 1.颞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头顶及颞部动脉出血。方法是 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前正对下颌关节处用力压迫。 2.颌外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肋部及颜面部的出血。用拇 指或食指在下颌角前约半寸外,将动脉血管压于下颌骨上。 3.颈总动脉压迫止血法:常用在头、颈部大出血而采用其 它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方法是在气管外侧,胸锁乳深肌前缘, 将伤侧颈动脉向后压于第五颈椎上。但禁止双侧同时压迫。 4.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腋窝、肩部及上肢出血。 方法是用拇指在锁骨上凹摸到动脉跳动处,其余四指放在病人 颈后,以拇指向下内方压向第一肋骨。 5.肱动脉压迫止血法:用于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 方法是在病人上臂的前面或后面,用拇指或四指压迫上臂内侧 动脉血管。 注意事项: 一般小动脉和静脉出血可用加压包扎止血法。较大的动脉 出血,应用止血带止血。在紧急情况下,须先用压迫法止血, 然后再根据出血情况改用其它止血法。
-
2011-11
09
709宝宝肚子胀 补点益生菌
不少新妈妈可能都会发现,吃奶粉的宝宝有时会发生肠胃功能失调,容易出现“上火”征象,如肚子胀(屁多)、眼屎多、大便秘结等,有的宝宝2天才排便一次。究其原因,主要是宝宝肠道内有益菌少了,致病菌增多。 一个健康人的肠道大约有400多种肠内菌,这些细菌形成了肠内菌群,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双向菌。人体内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它们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促进肠道运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改善排便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的免疫机能,将过低或过高的免疫活性调节到正常状态。 解除办法 对于单纯肠胀气的宝宝,只需要补充有益菌1~2周,以保证肠道益生菌的数量及胃肠道的健康环境,宝宝腹部胀气可以明显减轻;对于患上腹泻病或其他病使用过抗生素的奶粉宝宝,更需要补足有益菌,时间也要长些。 常用的活菌制剂 主要有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活乳酸杆菌可加入牛奶中成为酸奶,常用的药是妈咪爱。双歧杆菌主要用于调整菌群失调,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症,常用的药是金双歧。用药同时,对患有慢性便秘奶粉宝宝可将牛奶或奶粉冲稀一些,并增加糖量,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10克(正常情况下,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8克)。可以每天喂1~1/2根香蕉或者每天早晨吃点蜂蜜水,每次不少于50毫升,温开水送服。半岁以上婴儿应该加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增加喂水次数。
-
2011-11
09
725宝宝肚子胀 补点益生菌
不少新妈妈可能都会发现,吃奶粉的宝宝有时会发生肠胃功能失调,容易出现“上火”征象,如肚子胀(屁多)、眼屎多、大便秘结等,有的宝宝2天才排便一次。究其原因,主要是宝宝肠道内有益菌少了,致病菌增多。 一个健康人的肠道大约有400多种肠内菌,这些细菌形成了肠内菌群,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双向菌。人体内的益生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它们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促进肠道运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改善排便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刺激肠道内的免疫机能,将过低或过高的免疫活性调节到正常状态。 解除办法 对于单纯肠胀气的宝宝,只需要补充有益菌1~2周,以保证肠道益生菌的数量及胃肠道的健康环境,宝宝腹部胀气可以明显减轻;对于患上腹泻病或其他病使用过抗生素的奶粉宝宝,更需要补足有益菌,时间也要长些。 常用的活菌制剂 主要有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活乳酸杆菌可加入牛奶中成为酸奶,常用的药是妈咪爱。双歧杆菌主要用于调整菌群失调,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症,常用的药是金双歧。用药同时,对患有慢性便秘奶粉宝宝可将牛奶或奶粉冲稀一些,并增加糖量,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10克(正常情况下,每100毫升牛奶中加糖8克)。可以每天喂1~1/2根香蕉或者每天早晨吃点蜂蜜水,每次不少于50毫升,温开水送服。半岁以上婴儿应该加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增加喂水次数。
-
2011-11
09
733糖尿病用药误区大盘点
误区1 新诊断的患者无须用药 以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通常先进行2-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减轻体重),倘若血糖控制不好,才给予药物治疗。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仅靠生活方式调节,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糖不能控制达标,而持续高血糖反过来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为了使血糖能够尽早控制达标,解除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保护和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新版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建议,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并将二甲双胍列为首选降糖药物。 误区2 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病程阶段,其病理机制及伴随病情况差别很大,因此,药物治疗应当个体化,换言之,应当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择用药,切勿随意“跟风”,贪“新”求“贵”。记住: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 误区3 同类药物联用 口服降糖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若干种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均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如达美康与美吡达、二甲双胍与苯乙双胍等)合用,同类药物合用非但不会使药效倍增,反而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4 急于降糖大量服药 人体的内环境对血糖骤变难很一下子适应,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应当让血糖稳步下降。许多患者为了把血糖尽快降下来,往往采取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的办法,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误区5 服药方法不正确 疗效的好坏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要选好药;另一方面要用对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药方法。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半小时服;双胍类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应在开始进餐时随饭嚼碎同服。不按规定正确服药,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会增加副作用,产生不良后果。 误区6 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往往需要服用一段时间之后,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刚用药没几天,见血糖下降得不理想,便认为药物没效而急于换药,这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7 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由于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因此,在药物使用上常常是“见好就收”或干脆拒绝用药,这种做法实属不当。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失活,并经过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故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须格外慎重,尽量选择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如糖适平、胰岛素)。 误区8 糖尿病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行了 糖尿病人除了高血糖外,往往还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上述多重危险因素使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糖尿病人仅仅控制好血糖还远远不够,还应一并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误区9 用药跟着感觉走 有些糖尿病患者往往凭感觉吃药,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就不吃,感觉不好的时候才吃,这种做法要不得。事实上,单凭症状估计病情并不准确。擅自停药,往往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反复。 误区10 只顾埋头吃药,忽视血糖监测 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疗效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吃药以后就不再复查血糖,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一旦发生药物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临床上有些病人虽然一直没断吃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因此,糖尿病人在服药的同时,还要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出现了“药物失效”问题,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11 迷信广告,相信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宣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广告纯属虚假宣传,不可相信。实事求是地讲:中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确有一定效果,但就降糖而言,中药疗效远远不及西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12 见好就收,擅自停药 糖尿病迄今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药物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维持用药,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13 胰岛素当用却不用 许多病人害怕用上胰岛素会形成“依赖”。事实上,胰岛素是我们自身胰腺分泌的、调节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任何人都离不开胰岛素,至于是否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此乃病情需要,这与“依赖、成瘾”完全是两回事。对于病程较长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口服降糖药的疗效往往欠佳甚至完全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理念更新,提倡2型糖尿病尽早使用胰岛素,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并发症都出现了再用。这样做有两大好处: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 误区14 单纯依赖药物,忽视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临床实践充分证实,药物治疗需要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不把好饮食这一关,降糖药物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有些病人对此不了解,认为用上药之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
-
2011-11
09
779糖尿病用药误区大盘点
误区1 新诊断的患者无须用药 以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人,通常先进行2-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和减轻体重),倘若血糖控制不好,才给予药物治疗。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仅靠生活方式调节,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糖不能控制达标,而持续高血糖反过来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为了使血糖能够尽早控制达标,解除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保护和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新版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建议,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就应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并将二甲双胍列为首选降糖药物。 误区2 忽视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的不同病程阶段,其病理机制及伴随病情况差别很大,因此,药物治疗应当个体化,换言之,应当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糖尿病类型、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择用药,切勿随意“跟风”,贪“新”求“贵”。记住: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 误区3 同类药物联用 口服降糖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若干种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均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如达美康与美吡达、二甲双胍与苯乙双胍等)合用,同类药物合用非但不会使药效倍增,反而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4 急于降糖大量服药 人体的内环境对血糖骤变难很一下子适应,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应当让血糖稳步下降。许多患者为了把血糖尽快降下来,往往采取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的办法,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误区5 服药方法不正确 疗效的好坏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要选好药;另一方面要用对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药方法。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半小时服;双胍类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应在开始进餐时随饭嚼碎同服。不按规定正确服药,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会增加副作用,产生不良后果。 误区6 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往往需要服用一段时间之后,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刚用药没几天,见血糖下降得不理想,便认为药物没效而急于换药,这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用药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7 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由于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因此,在药物使用上常常是“见好就收”或干脆拒绝用药,这种做法实属不当。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良反应仅见于个别患者,往往在停药后可消失,不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失活,并经过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故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须格外慎重,尽量选择对肝肾影响小的药物(如糖适平、胰岛素)。 误区8 糖尿病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行了 糖尿病人除了高血糖外,往往还伴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紊乱,上述多重危险因素使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糖尿病人仅仅控制好血糖还远远不够,还应一并将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误区9 用药跟着感觉走 有些糖尿病患者往往凭感觉吃药,自我感觉好的时候就不吃,感觉不好的时候才吃,这种做法要不得。事实上,单凭症状估计病情并不准确。擅自停药,往往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反复。 误区10 只顾埋头吃药,忽视血糖监测 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疗效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吃药以后就不再复查血糖,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一旦发生药物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临床上有些病人虽然一直没断吃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因此,糖尿病人在服药的同时,还要定期监测血糖,一旦出现了“药物失效”问题,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误区11 迷信广告,相信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宣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广告纯属虚假宣传,不可相信。实事求是地讲:中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确有一定效果,但就降糖而言,中药疗效远远不及西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12 见好就收,擅自停药 糖尿病迄今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病人经过药物治疗,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维持用药,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 误区13 胰岛素当用却不用 许多病人害怕用上胰岛素会形成“依赖”。事实上,胰岛素是我们自身胰腺分泌的、调节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任何人都离不开胰岛素,至于是否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如果胰岛B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此乃病情需要,这与“依赖、成瘾”完全是两回事。对于病程较长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口服降糖药的疗效往往欠佳甚至完全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理念更新,提倡2型糖尿病尽早使用胰岛素,而不是等到病情严重、并发症都出现了再用。这样做有两大好处: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可以更快、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 误区14 单纯依赖药物,忽视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临床实践充分证实,药物治疗需要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不把好饮食这一关,降糖药物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有些病人对此不了解,认为用上药之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
-
2011-11
09
742维生素应该饭后服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它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的种类有很多,那么各种维生素一般该怎么服用呢?对需要吃维生素补充剂的人而言,能充分吸收非常重要,因此通常建议在饭后服用。这是因为: 第一,饭后服用可以延长吸收时间。对于水溶性维生素而言,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如果饭前空腹服,药物会迅速通过胃肠道,很可能在尚未充分吸收利用前就被排出体外,使药效降低。而饭后服用,可以使维生素缓慢通过胃肠道,这样吸收比较完全。 第二,食物也可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在油脂的参与下才能更好地被吸收。饭后再服用这类维生素补充剂,食物中的脂类物质能促进它们的吸收。 另外,很多维生素与饮食中的矿物质能互相促进吸收。如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饭后补充维生素C,能使铁的吸收更充分。因此,维生素补充剂饭后服可以延长吸收时间,效果更好。
-
2011-11
09
725维生素应该饭后服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它的种类很多,化学结构各不相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的种类有很多,那么各种维生素一般该怎么服用呢?对需要吃维生素补充剂的人而言,能充分吸收非常重要,因此通常建议在饭后服用。这是因为: 第一,饭后服用可以延长吸收时间。对于水溶性维生素而言,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口服后主要经小肠吸收,如果饭前空腹服,药物会迅速通过胃肠道,很可能在尚未充分吸收利用前就被排出体外,使药效降低。而饭后服用,可以使维生素缓慢通过胃肠道,这样吸收比较完全。 第二,食物也可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在油脂的参与下才能更好地被吸收。饭后再服用这类维生素补充剂,食物中的脂类物质能促进它们的吸收。 另外,很多维生素与饮食中的矿物质能互相促进吸收。如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饭后补充维生素C,能使铁的吸收更充分。因此,维生素补充剂饭后服可以延长吸收时间,效果更好。
-
2011-11
09
774防骨质疏松药 避开“饭点儿”吃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是正常的生理老化现象,并且无法逆转而放弃治疗。有报告显示,目前有80%的骨质疏松患者没有接受治疗。而正确的做法是尽早采取正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延缓骨质丢失,增加骨密度,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广泛应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骨痛症等,特别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结构破坏为特征而导致骨脆性和骨折率增加”的骨质疏松症。 双磷酸盐有助于抑制骨质流失,提高骨密度,但人体在吸收药物时有局限性。为合理地使用双磷酸盐,应注意下列事宜。 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 含钙和铁的食物影响其吸收,咖啡、橙汁可使双磷酸盐吸收减少60%,食物可使其生物利用度减少40%,双磷酸盐对食管、胃肠道黏膜有刺激性,进食后胃酸分泌活跃,损伤食管会出现烧心、恶心等症状。因此,吃双磷酸盐要避开饭点,而且服药半小时内不要喝果汁、牛奶、咖啡等。另外,这类药物吸收率很低,如果每天只服药一次,最佳方法是清晨饭前半小时,用大量温水(不少于200毫升)送服,以避免对食管和胃的损伤。 避免不良反应 为减少不良反应,在使用一种双磷酸盐药时,不得再合并应用其他双磷酸盐药。双磷酸盐对高钙血症者禁用,对心血管疾病者慎用,对儿童、驾驶员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要慎用。为避免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最好用静脉给药方式,但应谨慎。因为当注射大剂量药物时,如高浓度快速注入,在血液中可能与钙螯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肾衰竭。若缓慢注射2~4小时,则可有效地避免上述反应出现。国外有研究显示,服双磷酸盐4年以上,可能增加骨折风险。因此,长期服药的人,半年或一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
-
2011-11
09
755防骨质疏松药 避开“饭点儿”吃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是正常的生理老化现象,并且无法逆转而放弃治疗。有报告显示,目前有80%的骨质疏松患者没有接受治疗。而正确的做法是尽早采取正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延缓骨质丢失,增加骨密度,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广泛应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性骨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高钙血症和骨痛症等,特别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结构破坏为特征而导致骨脆性和骨折率增加”的骨质疏松症。 双磷酸盐有助于抑制骨质流失,提高骨密度,但人体在吸收药物时有局限性。为合理地使用双磷酸盐,应注意下列事宜。 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 含钙和铁的食物影响其吸收,咖啡、橙汁可使双磷酸盐吸收减少60%,食物可使其生物利用度减少40%,双磷酸盐对食管、胃肠道黏膜有刺激性,进食后胃酸分泌活跃,损伤食管会出现烧心、恶心等症状。因此,吃双磷酸盐要避开饭点,而且服药半小时内不要喝果汁、牛奶、咖啡等。另外,这类药物吸收率很低,如果每天只服药一次,最佳方法是清晨饭前半小时,用大量温水(不少于200毫升)送服,以避免对食管和胃的损伤。 避免不良反应 为减少不良反应,在使用一种双磷酸盐药时,不得再合并应用其他双磷酸盐药。双磷酸盐对高钙血症者禁用,对心血管疾病者慎用,对儿童、驾驶员及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要慎用。为避免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最好用静脉给药方式,但应谨慎。因为当注射大剂量药物时,如高浓度快速注入,在血液中可能与钙螯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肾衰竭。若缓慢注射2~4小时,则可有效地避免上述反应出现。国外有研究显示,服双磷酸盐4年以上,可能增加骨折风险。因此,长期服药的人,半年或一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
-
2011-11
09
752儿童用药成分最好单一
医生介绍,给孩子用药,应注意种类,成分最好单一。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成分单一的更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药名上带“复方”两个字的要慎用,成分说明中成分复杂的尽量少用,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的,就不同时用两种。
-
2011-11
09
741儿童用药成分最好单一
医生介绍,给孩子用药,应注意种类,成分最好单一。 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成分单一的更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药名上带“复方”两个字的要慎用,成分说明中成分复杂的尽量少用,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的,就不同时用两种。
-
2011-11
09
800吗丁啉不能长期服用
吗丁啉,通用名称是多潘立酮片,主要用于胃动力异常病人,如上腹饱胀、嗳气、恶心或呕吐、早饱等症状,也用于预防或减少胆汁返流。吗丁啉虽是非处方药,但同样有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所以不能随便到药店买了就吃,更不能长期服用。 该药的不良反应偶见轻度腹部痉挛、口干、皮疹、头晕、头痛、倦怠、嗜睡、腹泻等,有时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溢乳,男性乳房女性化等,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罕见情况下出现兴奋、闭经;还有一些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就不一一列举。这些症状在停药后即可自行完全恢复。 在有以下疾病时禁用吗丁啉:有嗜铬细胞瘤、泌乳素瘤、乳癌,用后会致病情加重;有机械性胃或十二指肠梗阻,用吗丁啉可致穿孔;有胃肠道出血时,用后会加重出血;对吗丁啉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哺乳期用药应停止哺乳。
-
2011-11
09
722吗丁啉不能长期服用
吗丁啉,通用名称是多潘立酮片,主要用于胃动力异常病人,如上腹饱胀、嗳气、恶心或呕吐、早饱等症状,也用于预防或减少胆汁返流。吗丁啉虽是非处方药,但同样有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所以不能随便到药店买了就吃,更不能长期服用。 该药的不良反应偶见轻度腹部痉挛、口干、皮疹、头晕、头痛、倦怠、嗜睡、腹泻等,有时导致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溢乳,男性乳房女性化等,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罕见情况下出现兴奋、闭经;还有一些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就不一一列举。这些症状在停药后即可自行完全恢复。 在有以下疾病时禁用吗丁啉:有嗜铬细胞瘤、泌乳素瘤、乳癌,用后会致病情加重;有机械性胃或十二指肠梗阻,用吗丁啉可致穿孔;有胃肠道出血时,用后会加重出血;对吗丁啉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哺乳期用药应停止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