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玉环】总结经验教训 汲取智慧力量
作为在疫情期间召开的盛会,此次“两会”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成了热词。
半个月前,市人民医院可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的PCR实验室投入运行。为确保当天检测、当天出报告,实验室工作人员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开展核酸检测。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转入三级,但工作人员身上的担子一点也没减轻。这不,前段时间开始的复工复学高潮还未过去,这几天“两会”核酸检测又上线。据悉,整个核酸检测流程从标本签收登记、个人防护装备、实验环境消毒,到试剂配制分装、核酸提取、基因扩增,再到结果分析判读、医疗废物生物处理,花费时间少则三四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
“短短半个月,我们的日检能力实现了翻倍,已提升到日检188人。”市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总院医务科科长陈孝敏介绍道,目前实验室有检测资质的人员有8名,还有一批人正在培训,争取尽快上岗。
实验室成立并快速进入“角色”,正是疫情高压下催生的公共卫生硬件补短的有力举措。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群众不出门、干部守大门,牢牢守住了“玉门关”,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出了高分答卷。但是,“大考”之下,同样也暴露出我市公共卫生硬件方面存在的短板。
对此,政协委员龚时贤满怀期待地说:“当前政府非常重视疾控中心的建设,近几年规划建设一个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条件包括疾控硬件都将会完善起来。”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我市还存在卫生应急指挥及联防联控能力水平有待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力量不足等问题。对此,代表委员认为,要做深做实“防、控、治”三大环节。
政协委员郑加彬建议,要将医院和疾控机构紧密结合,让防和治深入融合贯通。“如医院临床的实验室和疾控的实验室,能否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网络实验室?”
政协委员潘公华则将关注目光投在了应急物资保障制度的完善上。他建议,应该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供得上。
政协委员许敏则是直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薄弱”的弊病。她说,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站在抗疫最前线,应该尽快、有序增加相应编制,配足配齐人员力量,提高防疫津贴发放标准和覆盖人群。
人大代表潘贤亮坦言,疫情防控,速度是关键。“可以尝试以立法的方式,确保疫情期间令必达、达必行,争取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控制疫情发展。”
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水平提升之路,任重且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善于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经历这场疫情磨难之后,我们必将变得更加坚强、更加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