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玉环】郑孝敬:“生命最后防线”的奔跑者 | 仁心仁术•德医双强

2022-08-16578

白衣执甲,逆风前行。他们用高超的技术与高尚的医德,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第五个医师节来临之际,特推出玉环市首届“仁心仁术·德医双强”获得者专稿,以展示新时期玉医人风采。

【人物名片】

郑孝敬,玉环市名医,1971年2月出生,1995年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玉环市人民医院工作,一直从事重症医学工作,现任ICU主任。

走进重症医学科(简称ICU),每张床边都是仪器,仪器滴滴响,指示灯在不停地交替闪烁;病人大多都处于半昏迷、昏迷状态,身上插满了各种导管,郑孝敬仔细检查着每位病人的病情。微笑的脸庞,温和的声音,言谈话语间稳重又不失幽默,是郑孝敬给人的第一印象。


不舍昼夜 与死神赛跑

“ICU是危重病人生命最后的希望,来这里的病人病情都是比较凶险的,而且有很多属于疑难杂症。”郑孝敬说,ICU经常面对生命抉择难题,努力把好患者生命的“最后防线”。 

34岁男子“肝硬化晚期、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脑水肿”在省级医院抢救1个月后病情恶化,被判“死刑”,由救护车送回玉环老家,家人已开始准备后事。不甘放弃的父亲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将昏迷不醒的他送到了我院ICU。

郑主任立即带领团队在床旁制定精细的诊疗方案。“病人水肿厉害,先要脱水,用有创呼吸机加压供氧!”随着郑主任一个个指令的发出,大家连夜作战,使用呼吸机、CRRT、新型人工肝、PICCO、重症超声等高新技术对病人进行精细的治疗。5天后病人苏醒,1周后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明显好转,两周后顺利的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一个月后康复出院。

类似这样的成功抢救还有许多,比如多发伤失血性休克、重症癫痫脑水肿、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肝移植后肝功能衰竭、后腹膜大出血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肺栓塞心跳骤停等。

每次重症抢救都是与死神赛跑。郑孝敬主任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勇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规范化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治疗、急性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新型人工肝治疗、枸橼酸抗凝的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严重心肺功能损伤的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一个个空白被填补,一个个记录被创造。


拼尽全力 护病人周全

一位男子因草乌中毒导致心跳停止。医务人员拼尽全力抢救了近2个小时却不见起色,一旁的家人渐渐陷入绝望。郑孝敬带领团队不离不弃,继续心肺复苏、血液灌流等,电除颤13次,一直抢救到凌晨3点多。最后病人不仅恢复了心跳,而且康复如初,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郑主任,我听你的,麻烦你帮我们安排好。”57岁的许大姐因全身感染被诊断为脓毒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昏迷不醒、全身皮肤如烧伤,病情反复。

虽然病人愈后不容乐观,但家属对治疗充满了期待。床边查房,与家属交待病情进展及诊疗方案,联系专家来院会诊……忙完已过中午饭点。

“患者以命相托,我们必当全力以赴。”郑孝敬说,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有各自的定位,就像农民负责种田,打仗时战士冲向前线一样,治病救人就是医务人员应当承担的责任。

他解释说,一名合格的ICU医生,至少应当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专业素质,要善于学习,有非常广博的临床知识,熟悉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同时要非常精通生命抢救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另外更重要的是担当精神,ICU医生必须把奄奄一息的生命时刻扛在肩上,和团队一起作战,让家属和全院其他科室放心把重病人交托到他们的手中。


敢于“质疑” 探索医学未知

31岁的小伙子因外伤致脑干出血、右侧肢体偏瘫,昏迷中生命体征难以维持进入ICU。郑孝敬率医护人员即刻启动创伤抢救程序。病人血管超声显示病人血容量充足,但病人血压和心率仍不稳定。

 

 

“是不是输液量无法满足病人需求?”郑孝敬起了“疑心”,亲自给小伙做起了血管超声查看动静脉血流情况,并与同事一起为病人做起了“抬腿试验”和“补液试验”,判断病人的有效血容量。只见他一边操作,一边介绍试验的原理与意义。

“看病不能满足于表象,一定要系统地看待疾病,由表及里,挖掘病因,追踪病理生理,明确诊断,对因处理。”郑主任说,由于病情危重,病程复杂,一点点的病情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因此,ICU医生查房不仅要比普通科室更加细致全面,于细微处发现端倪,还要认真分析各项仪器监测数据,准确理解患者的肢体语言,从而帮助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2019年,郑孝敬还参加了四川茂县的医疗援助工作,期间他竟发现茂县的血气分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有出入。血气分析在危重病人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化验数据的正常值一般参照教科书。

他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茂县人民医院ICU 海拔在1586 米,空气氧含量从海平面的20.8%下降到约17%,大气压从1 个大气压下降到约0.84 大气压。不同高海拔地区,人体的参数会发生改变,但茂县没有高原标准可循。

于是,他根据医学原理进行重新测算,再用茂县实际的血气分析结果进行对照,进行反复测算和对照,血气分析24 项检测的“茂县(高原)标准”诞生了。其中,19 项标准与教科书上的标准不同。此事得到各级媒体报道,他也受到当地政府表彰,援予“羌山最美援藏干部”。

“面对临床疑难杂症时,医生就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每一步诊断和结论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过程。”郑孝敬经常鼓励年轻医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言传身教 打造卓越团队

“不同医生对同一位病人的诊疗方案应该是同质化的。”郑主任强调,ICU病人的救治,科室每位医生都必须参与其中,不能因医生认识不同而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偏差。 

因此,他每天带领同事病例讨论和集体查房,确保每位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达成共识。查房的过程也是带教的过程,病情观察、鉴别诊断和处理,这些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学无止境,任何一项工作想要做好,都必须付出精力、时间和感情。”郑孝敬不厌其烦地叮嘱年轻医生和带教的学生,时而提问,患者目前的病情进展、疾病的发病机理、药品调整针对哪个症状,随时查漏补缺,帮助大家学到真本事。

郑主任认为,重症医学和其他学科分类完全不同,ICU是危重病人生命“最后防线”,靠得是团队的力量、众人的智慧。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战场,ICU可以算是“特种部队”。几年来,郑孝敬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ICU技术病种达到“三甲”医院水平。ICU还是浙江省首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台州市重点培育学科、玉环市重点学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浙江省“青年文明号”“台州市五一劳动奖状”“感动玉环人物”等荣誉称号,连续20多年评为医院“先进科室”,点点滴滴无不凝聚着他的汗水和辛勤付出。

“当看到一位位患者康复出院,一切努力和付出都值了。”在重症医学领域奔跑28年的郑孝敬,眼角已经深深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他初心未老,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https://web.chinamcloud.com/yhdst_html/twxw/tz/61602298.shtml?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