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晚报 光明网 望潮APP】可怕 老婆一碗爱心汤“毒倒”老公
张大爷一家是办厂的,剩下不少工业盐,张大爷老伴认为这种大颗粒的“老粗盐”做菜更好吃,丢了可惜,不如带回家自用。
开袋后头一回用,赶上了张大爷吃包子觉得干,她就煮了碗紫菜蛋花汤佐餐。没想到,正是这碗“加料”汤把张大爷“毒倒”,进了医院,险些酿成大祸。
吃了午饭后,大爷胸闷气促紧急送医
事情要从几天前说起,今年61岁的张大爷因为腰椎疼痛,已经在家躺了一周。这天中午11时30分,吃完午饭的张大爷突然恶心难受:“头晕、胸闷,我感觉喘不上气。”
随即被家人就近送医。
“卧床多日,胸闷、气促,需排除急性肺栓塞的可能!”在接诊医生的安排下,12时许,张大爷转院至玉环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该院急诊科医师李杰接诊后,发现患者血气分析结果中的D-二聚体指标不高,凝血功能无碍,可以排除肺栓塞。急诊科副主任林俊亮关注到患者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不匹配,“患者口唇紫绀,是缺氧的表现,考虑是血氧结合时出现了问题。”
令大家警惕的是,患者的动脉血呈现巧克力色,血气分析高铁血红蛋白29.3%,是正常值的30倍!
种种迹象都是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表现。“亚硝酸盐是什么?我们没接触过。”面对医护人员的提问,张大爷和家人显得十分困惑。
“中毒拖不得,再晚一点就有生命危险。”急救团队当机立断,使用亚硝酸盐的特效解毒剂——亚甲基蓝开展急救排毒。
张大爷心悸缺氧等症状立即得到了缓解,随后成功脱离险境。
医生破案,罪魁祸首竟是“盐”
还有一个问题尚待解决——在家休息,为什么会亚硝酸盐中毒?张大爷和家人一头雾水。
“你们想想,这几天在家有没有吃到不新鲜的菜或者不是正规渠道买的盐?”医务人员提出了几点怀疑。
“每天吃的菜都是我新鲜烧的,那天他要吃包子,我还单独给煮了汤。”在林俊亮耐心的提问下,张大爷老伴仔细回忆。“对的,那汤挺好,就是有点咸。”张大爷一旁补充道。
“咸?你家用的盐是哪来的,以前吃过吗?”林俊亮抓住话头,赶紧追问。“就是厂里的盐,放了很久没用完,都说盐是陈的好,我就拿回家了,才用一次。”张大爷老伴将信将疑地说道。
“对了对了,就是这盐的问题啊!”林俊亮恍然大悟。
找准病因,事半功倍。经过三天的对症排毒治疗,张大爷目前已康复出院。
这东西剧毒,摄入量超过3克可致死
一碗“加料”汤就能“毒倒”人,亚硝酸盐到底有什么来头?
这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属于氧化剂,短时间内摄入0.3克以上就能导致中毒。一般食用后半小时至3小时内发病,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可达20小时。
“中毒时,人体内普通血红蛋白内的铁,被氧化成无法输氧的高铁血红蛋白,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中毒者表现为面色、口唇、甲床因缺氧出现发绀,伴有头晕、胸闷、心悸等症状。”林俊亮解释道。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亚硝酸盐摄入量超过3克,可直接致人死亡。
张大爷误食的工业盐,实质上属于尚未精炼的原盐,含有亚硝酸盐和重金属,“分量足”,作为化工原料在工业、建筑业中被广泛使用,不过毒性也相当强。“由于外观、颜色、味道都和食盐极为接近,普通百姓很难区分,容易发生误食中毒事件。”
谨防中毒,腌制食物别贪多
除了错把工业盐当普通盐误食外,常见的亚硝酸盐中毒原因还有三类:食用不新鲜的海鲜、蔬菜,使用含硝酸盐较多的苦井水,食用残留过量亚硝酸盐的腌制食物。
尤其是腌制食物,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起着色、防腐作用,既能使食物呈现刺激食欲的颜色,也可以改善原有风味。不过,由此造成的中毒事件,一直以来都不少。
“老人食用低价腌咸菜后中毒”“广州一男子食用自制泡菜后中毒入院”“浙江40岁男子连吃3天自制泡菜中毒”等词条频上热搜;前不久宁波的大二学生也因常吃腌制食物外卖,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变成“小紫人”……
李杰告诉记者,去年他也接诊过这样的病例:老太太过于节俭,经常吃剩饭剩菜、腌鱼咸菜等食物,短时间亚硝酸盐含量摄入超标,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六七十。“还好家人发现老太太嘴唇发紫,送医及时,抢救回来了。”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亚硝酸盐中毒?李杰表示,市民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用盐,不使用来路不明、没有标识的“盐”;购买的亚硝酸盐,禁止与食品共同存放,以免误用。其次,腌制食物虽美味,但切莫贪多。“如果不幸误食亚硝酸盐,出现心悸恶心呕吐、手口唇发紫等症状,务必尽快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304/22/content_172144.html
https://mp.weixin.qq.com/s/EwfSl-eD181hWhb9334WDQ
https://m.gmw.cn/2023-04/19/content_1303347585.htm
http://web.chinamcloud.com/yhdst_html/twxw/xxb/62478860.shtml
https://tzapp.taizhou.com.cn/webDetails/news?id=3245565&tenantId=64&uid=63a6c62181336f2b6f4e2a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