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拆弹专家” | 不开颅也能守护生命中枢

2021-04-15611

突发头晕恶心后

李大姐被查出脑出血

究其原因

竟是“隐形炸弹”爆了

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

化身“拆弹专家”

及时开展介入治疗

成功守护生命中枢

 01.jpg手术示意.jpg造影.jpg

随时“爆炸”

这颗“动脉瘤”不简单

“那天就是头晕想吐,哪里想到这么危险。”今年45岁的李大姐是重庆人,最近和丈夫一道在玉环工作,素来身体健康。

当时,因头晕许久未缓解,她先到了坎门分院就诊。医生经过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将其转送至我院。我院神经外科随后确诊,李大姐这是动脉瘤破裂,情况危急。

“颅内动脉瘤是潜在炸弹,一旦破裂就十分凶险,必须积极手术干预。”神经外科主任曾怀文介绍,动脉瘤不是血管上长了肿瘤,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动脉壁遭到破坏,在血流的冲击下向外囊性膨出形成一个“血泡”。

当脑动脉瘤长到一定程度,或受情绪波动、血压增高等因素诱发,可能会出现破裂出血,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危急重症,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如果脑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率更会成倍提高,所以要尽早治疗。

边堵边通

介入栓塞术难度高优点多

对动脉瘤的主流治疗方法有开颅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两种。相较前者,介入栓塞创伤小,恢复快,但也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就是将弹簧圈通过一根细小的导管填塞动脉瘤瘤体,阻碍血液流入瘤体,杜绝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打比方说,动脉瘤是个漏水的水瓶,弹簧圈就像是混凝土,我们用混凝土填满水瓶,水进不去,自然就不会漏水。”

经过周密的术前检查与会诊,入院次日,在温医大附一院谭显西主任指导下,神经外科团队为患者开展介入治疗。

此前,我院神经外科团队已成功开展十多例DSA下动脉瘤栓塞术,手术效果良好,技术较为成熟。

但这回,李大姐的情况格外麻烦。

“患者动脉瘤位于大脑前交通区,位置较远且形状不规则,她的大脑血管也比常人更弯曲,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挑战。”曾怀文解释,“在DSA下,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动脉瘤不是规则的圆形,有两个子瘤,要全部填满填实就比较费时费力。”

尤其是瘤径较宽,在堵塞瘤体的同时,还要确保弹簧圈不会掉落,影响血液流通。为此,在成功栓塞致密后,团队又通过导管,植入两枚支架,“撑开”血管,避免主干梗塞。

一边要堵,一边要通,神经外科团队步步谨慎,凭借精妙技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问题。

历经四个多小时,这场高难度手术才大功告成。

日前,李大姐已从ICU转回普通病房,恢复良好,预计不久可出院。

脑动脉瘤能预防吗?

在不发生破裂时,颅动脉瘤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只有CTA等精细检查才能发现,这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一旦破裂出血,经常措手不及。

有一些未破裂的动脉瘤可能形成血栓,从而愈合。但是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自愈的可能性很小,绝大多数都会再次发生出血,因此要积极进行治疗,闭塞动脉瘤,防止再出血。

医生强调,当突然出现剧烈头疼、呕吐、失语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