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雪文 姚必瑜 :畅通呼吸 “镜”益求精 | 名医名中医展播③

2021-08-18713

日前,玉环市举行第二届(总第五届)名医名中医暨第二届优秀家庭医生、乡村医生评选活动。经各单位推荐、网络投票和现场联评,我院王建君、蔡行平分别被授予“玉环市终身名医” 、“终身名中医”,陈文辉、金雪文、王金辉、许敏、曾怀文、姚必瑜、郑俊斌、黄亚丽等8位优秀医生获评“玉环名医”、“玉环名中医”。

让“呼吸”更动听

金雪文   玉环市名医

形象照_副本.jpg

金雪文,浙江省呼吸感染联盟委员、台州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台州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委、台州市放化疗及生物治疗学分会常委、浙江医学会呼吸分会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员、台州市职业病鉴定小组成员、玉环市重点学科带头人。

从事临床医学30年,他常常倾听患者的“肺腑”之言,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竭力推动学科蓬勃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玉环市肺部肿瘤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两大临床诊疗中心。

倾听“肺腑”之言

“呼吸科是所有临床科室中疑难杂症病例最多的科室,很多的疾病都会累及肺,单看影像结果提示的肺部阴影,就有很多疾病的可能。但是仅凭影像结果远远不够,还要去‘听’。”金雪文说,呼吸科的听诊很重要,我们临床医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区别有无语音震颤、呼吸音强弱、干湿啰音、哮鸣音、胸膜摩擦音等。”

80岁的王阿公因尿毒症引起的肺部感染住院,每次查房,金雪文都要仔细听他的呼吸音,“湿啰音还是很明显的,继续抗感染治疗。”

“金主任,我老伴年轻的时候有哮喘的,这两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听他喘气声好像是哮喘又犯了。”王阿公的老伴在旁边疑惑道。

听了阿婆的疑问,金雪文继续听诊,并告诉阿婆,王阿公没有明显的哮鸣音,而是尿毒症引起的心源性左心衰竭,才会在夜间睡觉时出现类似哮喘的呼吸声。阿婆听了表示理解。

呼吸科的病人,家属和患者“久病成医”,金雪文说,这个时候还要多听听家属的心声。认真倾听患者和家属的诉说虽是细枝末节,但能体现一名医生的谦逊,更能拉进医患的关系,也能为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用药提供依据,这是呼吸科医生的必修课。

承担“生命”之重

支气管镜大2_副本.jpg

呼吸系统很多疾病是不可治愈的,但是在最大的范围内能解除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体面的生活质量,是呼吸科医生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带给患者和家属最大的快乐。

虽说生活有时候容易压倒一个人,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容易压垮一家人。56岁的林大叔是家里的顶梁柱,20205月林大叔因为胸腔、心包全是积液,伴有极度呼吸困难而入院,CT检查提示肺部占位,最终确诊为肺低分化腺癌,这个消息对患者及家人来说就像晴天霹雳。

在金雪文的安抚下,林大叔积极配合治疗,通过放胸水,心包穿刺,基因检测、靶向治疗,林大叔的情况日渐好转。一年后的随访,林大叔胸水及心包积液均已消失,肿块也较前缩小了。

林大叔拉着金雪文的手殷切感谢,“金主任,我现在干活劲儿十足,能轻松抱起50斤的大石头,也能继续在铸铁厂上班了,真的非常感谢你锲而不舍的治疗。”

“生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对患者来说是最沉重的负担,负担越重,我们就越真切实在。当我们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满足患者的需求,我们的承担也成了他们最强生命力的支撑。”金雪文说道。

传承“呼吸”之道

每周一的上午8时许,呼吸内科诊室外,都会排满了三四十名候诊的病患,就算到午后12点金雪文也会一一看完。因为哥哥是一名外科医生,比他年长十余岁,从小耳濡目染,金雪文毅然选择从医之路。

因为热爱这个本职岗位,所以笑着坚持。每当成功救治一名患者,金雪文总是将这份喜悦与家人分享,“也许是我传播的这份正能量,我的儿子也‘子承父业’,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就职。”金雪文说,父与子的“切磋”常常在餐桌上、电话里上演。

“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地在发展,年轻一代的医生要将各项新技术新项目更加熟练地开展起来。”金雪文带领科室团队不断钻研技术与科研项目,目前已开展呼吸支持、肺功能检查术、支气管镜检查术、支气管镜介入术、睡眠呼吸检测术、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套圈、氩气刀、指甲、取异物)等高新技术项目。其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分别荣获2018年和2020年玉环市卫健局新项目评审一等奖。

他带领科室与本院胸外科、影像科、感染科、病理科等联合温医大附一院科室,组成肺结节多学科特需联合会诊(MDT),为肺结节疑难患者提供规范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3年来共联合会诊400余例,筛查高危患者150余人,与胸外科合作开展手术80余例。

呼吸科疾病多且复杂,作为后辈医生要以诊疗中心的建设、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的开展为平台,集中最优势的医疗资源,凭借自身的医术,让患者留在“家门口”治疗,以方便造福更多的患者,这才是传承的真谛。

“镜”艺求精

姚必瑜  玉环市名医

0606.jpg

姚必瑜,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台州市211人才,现任市人民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内镜中心主任、胃肠病诊疗中心副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

过往提到消化道肿瘤,总免不了一场大动干戈的大手术。而在姚必瑜潜心钻研下,消化内镜不再只是辅助检查工具,更是微创治疗疑难重症的“利器”。同时,通过内镜早癌筛查,消化团队也将许多消化道肿瘤“扼杀在摇篮中”。可以说,一“镜”在手,许多胃肠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小镜子大作为

“听说是肿瘤就担心要开刀做大手术,现在没开刀也能治,真好。”44岁的陈先生体检查出长约3.5公分的巨大胃间质瘤,一度担忧不已。姚必瑜带领团队在内镜下,为其顺利开展胃间质瘤全层切除术(EFTR),完整切除病灶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正常卫组织结构及功能。

“相比外科传统开腹手术,EFTR手术创伤小,也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姚必瑜介绍,手术要从患者口腔探入一条胃镜,先定位肿瘤进行切除,再缝合修补切除后留下的胃壁伤口。而要在直径不到1公分的内镜下,进行非接触式的精准缝合,十分考验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

“因为手术难度大,操作不当会引发穿孔,这个手术在县级医院开展还是比较少的。”姚必瑜说。

2012年进修消化内镜技术后,姚必瑜先后独立开展内镜黏膜下肿瘤剥离术(ESD)、经内镜消化道肿瘤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性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胃肠镜检查术(EUS)等高精尖内镜技术。

尤其是在2019年,姚必瑜与外科合作,开展了ERCP+LC的杂交手术,一间手术间,一次性完成2台微创手术,同时解决了患者胆总管结石和胆囊结石的问题。

这些手术不仅填补了玉环多项技术空白,更推动了玉环内镜诊疗水平跨越式发展到三级医院技术水平。以往需要转往上级医院救治的复杂疑难病痛,在玉环当地就能得以解决。

在各类消化道大出血急救中,姚必瑜过硬的消化内镜技术也发挥了大作用。在省城大医院做了肠息肉切除手术的卓女士,术后一天就启程回玉,没想到休息不当,钛夹脱落引发大出血。被送来我院时,她已出现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

“生命体征先想办法稳住,立马准备内镜手术!”当晚值班的消化内科医生姚必瑜匆匆赶到,了解情况后,连夜为卓女士开展“经内镜结肠出血钛夹止血术”。一般成人肠道大约有9米长,空间狭小又迂回,利用肠镜在满是鲜血的肠道里探查出血点,无异于“大海捞针”。

面对手术视野极差的艰巨挑战,姚必瑜屏气凝神,在血泊中细细排查,最终在肠镜进入30厘米的地方发现,息肉切除后的残端正在不断出血,并利用钛夹及时夹闭止血。

据统计,近三年,姚必瑜开展急诊止血手术114例,完成56例支架植入手术,许多患者在他的救治下死里逃生。

早癌筛查见成效

0101.jpg

“幸亏你们帮我做了这个筛查,现在手术后复查结果可好啦。”采访时,笔者正好遇上了前来复查的王女士,她是姚必瑜负责的“结直肠癌筛查”项目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王女士此前在筛查中查出“大便隐血”阳性,经姚必瑜进一步肠镜检查后,诊断为直肠肿瘤。所幸发现及时,在内镜下微创根治早期癌变。

“肿瘤早期往往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通过体检发现,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姚必瑜说,在癌症诊疗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尤为重要。自去年开展“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以来,共有687例患者接受肠镜检查,癌发现率1.64%,高级别上皮瘤变发现率0.87%,癌前病变发现率11.21%,结肠腺瘤发现率41. 25%,结肠总息肉发现率68.99%,为无数患者赢得宝贵救治时机。

作为胃肠病诊疗中心党支部书记,姚必瑜带领医务志愿者开展“走村入户”“下乡义诊”,积极科普早癌筛查理念,提升百姓健康素养,助力健康玉环发展。

因为业务能力出色,近年来,姚必瑜在温医大附一院、台州医院等多个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和操作演示,并代表医院在浙南消化病论坛上做ERCP手术演示。

但他深知“医”无止境,不曾停下努力的脚步,“我们医院消化内镜技术起步晚,需要团队一起坚持探索。”在姚必瑜的带领下,胃肠中心团队上下一心,精研技术。团队目前主持厅局级课题五项,主持玉环市级课题七项,发表SCI论文二篇,一级论文二篇,二级论文七篇。“我们医务人员水平提高了,患者诊疗费用下降了,相信会有更多患者选择留在玉环治疗。”为此,即使身兼多职工作繁忙,姚必瑜坚持每月在医院内镜中心开展两次以上的胃肠诊疗规范化培训、疑难病例讨论,并定期到坎门分院、大麦屿分院、芦浦分院,帮扶分院消化专科发展,致力推动健共体集团内的医疗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