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社工 陪患者一起走慢病管理路
患上慢病不懂自我管理
住院焦虑抑郁不想治
医院太大走不来
……
这些“小事”不是病
也需要认真对待解决
当前,随着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务人员的工作
从治疗疾病延伸到维护健康
我院引入的医务社工团队
与医护“强强联合”
陪患者一起走慢病管理路
今年1月,我院正式与天宜社工团队签约,成功引入专业医务社工驻院,致力完善健康全流程管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医务社工是指社工在医疗机构中与医疗团队合作,运用社工专业知识与技术,服务医患和家属,协助他们处理与疾病、治疗、健康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提升医疗效果,促进民众健康。
他们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的朋友。
作为医疗团队中的一员,他们有着其特定的角色任务与职责,在不同场景中,医务社工也发挥着其不同的角色功能。
“医社”联合
慢病管理更有效
“来,我们先做个热身小游戏,熟悉下组员们。”“大家对管理血糖有什么心得技巧,具体的管理计划是什么,可以互相交流下”……
在定期开展的糖尿病管理小组活动中,医务社工王阿青正带领着组员,通过小讲课和小游戏等方式了解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知识。
“一场活动通常包括热身、介绍小组目的内容、制定契约、列举自我管理知识、学习健身操这几个环节。” 王阿青说,这样浅显易懂的讲授方式深受欢迎,“爷爷奶奶的参与热情都特别高,治疗依从性也好了不少。”
日常生活中,医务社工会不定期与小组成员交流,帮助做好慢病自我管理。当发现小组成员病情有变化的,他们及时告知家庭医生,有需要的联系专家团队会诊。
据了解,为提高慢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玉环市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以玉城街道内马村和外马村为示范点,组建了四支“慢病自我管理小组”。
专家团队、家庭医生团队及社工团队协同合作,通过健康科普小组活动,教授慢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知识、技能,帮助慢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除了线下活动,医务社工团队还联合了大麦屿分院,邀请总院各科专家开展了“我‘屿’学堂直播课”系列线上健康宣教讲座,以“互联网+健康”的形式,向居民传授各类健康相关知识。
“定制服务”
成为心灵“摆渡人”
不同于志愿者,医务社工受过专业培训,会运用专业方法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援等服务,是心灵的“摆渡人”。
“我们会从患者的情绪心理、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等需求层面,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工作,强化同伴教育和社会支持,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和个体增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回归社会。”医务社工郑高炳介绍。
19岁的小冯是医务社工目前正在跟踪管理的个案患者。由于长期保持渴了就喝汽水饮料,饿了就吃零食外卖的不良饮食习惯,他患上了糖尿病,1米8的个子,人有200多斤重。因为血糖控制不理想,小冯被要求住院治疗。
一入院,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就发现,小冯不爱说话,对治疗也不配合,所以找到了社工团队帮忙。
“您好,我是医院的医务社工,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我们方便聊一聊吗?”通过交流得知,小冯从小由奶奶抚养,随着年纪增长,他和父母隔阂越来越大,性子也越发孤僻。
医务社工的到来打开了小冯的心扉,在他们的积极引导下,小冯从一开始的手机不离手,不愿与外界交流,变得愿意下床活动,配合医务人员治疗。
“这是我送你的小礼物,希望出院后你能坚持打卡记录每天的运动饮食。”出院前,王阿青给小冯送上了自制的记录本,约定要养成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因为认知不足等原因,患者讳疾忌医,焦虑抑郁都很常见。”王阿青说,社工要做的就是成为患者和家属的倾诉对象,对他们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情绪心理问题进行合理干预,帮助解决困难,从而配合治疗。
日常中,社工也会参与到医生查房,学习医学健康常识,发现有需求的患者,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援。
据介绍,医务社工目前主要为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服务,下一步他们计划在产科病区开展社工支持服务,并最终在全院范围内实行。
与此同时,医务社工们也会倾听医护心声,为他们开展减压心理团辅活动,让医务人员们学会运用有效心理调节方法,缓解繁重心理压力,增强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幸福感。
医务社工与医疗团队的合作,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医疗服务细节中,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的心理需求找到了出口,医患交流更加紧密,医院全程健康管理也得以完善。(以上患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