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雁精神 打造优秀团队
2016-04-18 丨 863 丨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团队建设,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4月16日,我院在玉环国际大酒店举办了《雁的团队——医务人员心灵沟通与团队建设》培训班,邀请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比利时联合商学院管理学博士靳新琳授课,全院中层以上干部及党团工作负责人60多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摒弃了台上讲台下听的模式,而是采用互动体验式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在靳老师的引导下,全体人员随机分成8组,大家敞开心扉,用最真实的自己与他人坦诚相对,依此挑战完成了“相知相识”、“盲人与拐杖”、“张弛之道”、“汪洋中的一条船”、“感恩的蓝丝带”等具有针对性的互动游戏,在一个个动人的案例和一次次参与中感悟职责、目标、使命,感悟心灵沟通和团队理念,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雁的团队:成员共同进退
“大雁为什么会排着V字型队列成群飞行?”
原来,当一只大雁拍打翅膀的时候,都会为后面的大雁创造一种上升力,这“V”字型使雁群整体减少约30%的飞行阻力。领头雁任务最为艰巨,需要承受最大的空气阻力,因此领头大雁每隔几分钟就会轮换,这样雁群就可以长距离的飞行而无须休息。队列中的大雁都在鸣叫,从而鼓励前面的大雁保持体力和速度。如果大雁生病或是受伤,总有两只大雁脱离队列,陪伴他一起下来,帮助它、保护它。
大雁的生存法让与会人员明白,团队建设中应建立团队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良好环境,所有成员共同进退。
“盲人与拐杖”:互相信任与扶持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在“盲人与拐杖”活动中,一半人带上眼罩充当“盲人”,另一半人扮演“拐杖”,“拐杖”不许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引导“盲人”,下爬坡过坎、上下楼梯等重重障碍。大家想尽各种机智而巧妙的方式突破难关,有的用脚尖带领盲人相拥着前进,有的用肢体语言暗示同伴避开障碍物等等,“拐杖”宁愿自己撞到障碍物也尽力保护“盲人”同伴。
游戏后大家畅谈感受,杨善浦副院长深情地说:“管理层就是员工的眼睛。作为盲人,我们需要信任自己的同伴;而作为拐杖,需要有十足的责任心去引领盲人前进。”
“盲人”好比是单位中懵懂无措的新进员工,而他们此时唯一能够信任和依赖的“拐杖”相当于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通过扮演“盲人”,一方面,日常的管理者们深刻感受到新员工慌张、无措、希望获得帮助的心情,从而意识到自己在平常管理中对员工情感的忽视,并要求自己做出改进;另一方面,新员工也意识到必须要相信自己的领导者才更能赢得领导者的帮助,并应主动、积极地与领导者配合,以快速、平稳地完成任务。通过扮演“拐杖”,管理者深刻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并懂得应该通过各种细心照顾来获得员工的信任,需要通过各种方法特别是通俗易懂的沟通让员工理解、领会管理者的意图,从而引导员工少受挫折地不断前进。
“汪洋中的一条船”:团结协助能完成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张白纸作为“船”,每组的七名成员在都需要站在这艘“船”上,不能在超出“船”的范围之外着地。“船”会随着每轮的递增越变越小,最后一轮只有两个巴掌大。这么小的面积要容纳两个人看上去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每组的成员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都顺利通过了考验。有的组是由一名瘦弱型的成员站在中间,其他成员围在四周手挽手保持平衡;有的组则是由一到两名强壮的成员作为“顶梁柱”支撑其他的的成员。
在这个项目中,团队合作的精神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只有每个队员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才能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活动中,每个队的队员之间最关心的都是如何组织、协调及配合好,而不是只要自己做好了就可以了,队员对团队的关注已远远超过了其自身。
蓝丝带: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靳老师结合生活、工作中的案例,向大家传授修身、持家的心得,提升团队沟通能力,拓展心灵舒适空间,建立良好工作心态,为今后更好承担医院角色、积极执行各项任务提供借鉴经验。
在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靳老师发给每人十根“感恩的蓝丝带”,让大家把它系在自己最想感恩的人的手上,通过这种方式让平常见面常谈工作的大家把潜藏在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大家带着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参加了全天的培训活动,在顺利完成每个项目后,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进一步更新了管理理念,为日后的工作和成长储备了知识。大家还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学以致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共创医院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