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生“发明”防滑U型钉 减轻病人痛苦与负担

2016-05-051414
    “听医生想尽了办法,自己做了一个螺钉,还为我们省了两万来元钱。”在玉环务工的老黄,因足伤住进了我院骨科,术后对医生充满感激之情。
 
   52岁的的老黄,因右足外伤肿痛、活动障碍在我院手术治疗。他所说的医生是骨科手足外科组副主任医师刘泉涌和主治医师吴永进。医生在为病人手术中发现,老黄的右足趾骨多处骨折,用两个螺钉固定后仍不稳定,最好还有一个U型钉。
 
  “前不久听说这个东西可以自己做,于是我们就用骨科常用材料克氏针做了一个U型钉,主要起到固定关节、防止螺钉打滑的作用。”刘泉涌表示,由于骨科手术用的螺钉上有很多国外进口,所以价钱很高,一个差不多的要两万,而用克氏针改造成本只要几十元,对病人来说能省的尽量要省。
 
  “塑形主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像他这样的骨折病人术后四个月骨骼愈合后,会来医院取螺钉。考虑到骨骼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会越长越紧密,可能出现螺钉打滑的情况,所以要固定。否则一旦螺钉打滑,就会增加关节损伤,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刘泉涌介绍,这个U型钉能够解决螺钉时打滑的问题,减轻患者痛苦,增加康复机会。
 
  刘泉涌还说,骨科手术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类似螺丝钉打滑的问题,许多医生都会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绞尽脑汁做一些“小发明”,既有利用病人康复,又减轻病人负担。
 
  不仅如此,医护人员针对病患的实际情况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对一些常规的医护环节进行“加工改造”,更好的服务和解决病患实际问题。如“多功能重症病员服”打针不挽衣袖、“病人写字板”让无法交流的患者有“发声平台”……不仅使医疗服务更加人性化,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