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伦敦进修】英国的医疗体制
2015-10-22 丨 727 丨
今年九月中旬,我院选派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文辉赴英国伦敦皇家自由医院进修三个月。为了让大家借机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医疗管理模式、中西方国家医疗技术与文化的差异,从中扩大知识视野,开拓思维方式,我们陆续将陈医生的笔记摘录给大家。由于语言能力限制,在短时间内能接触的范围和理解的深度有限,个人之见,如有偏颇,敬请谅解。
来英国已经一个多月了,通过学习培训以及与周围医护人员、患者的接触对英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有了初步实际的了解和体会。
英国于1948年颁布《国家卫生服务法》,实行全民医疗服务制度(英文简称NHS),它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创立伊始就确立了三项基本原则: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免费提供服务;根据医疗需要而非患者的支付能力提供服务。这改变了传统的救济贫民的选择性原则,提倡普遍性原则,号称“从女王到贫民一律平等的医疗”。除了某些处方药及视光学和牙科收费外,NHS对任何一个英国公民(包括在英国合法居住的外国人),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甚至包括住院的伙食费和移民看病过程中的翻译费。
NHS医疗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收入。它包括两个层级的医疗体系,一个是以社区为主提供医疗保健的一般家庭医师及护士,另一个是NHS的医院服务,由各科的专科医师负责并接手由家庭医师所转介的病人,或处理一些重大的意外事故及急诊。大部分病人经社区医生处理完毕,不需到医院就诊。不过他们的社区医生水平不错,而且据说收入不比专科医生差。据说英国的医生都是经过相同的培训同一水准出来的,不存在大城市和农村的区别。
急诊病人,医院会根据病情的严重性安排处理顺序,免费救治,但有时需要候诊数小时。虽然要求95%的病人在4小时内见到医生,但实际很难做到。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没耐心等这么久。同时急诊不得拒收病人,而且完全免费。NHS令英国政府和民众引以为傲,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幕向全世界展现。
然而,英国医疗体系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机构重叠、人员繁杂、效率低下等问题丛生。它强调“公平与免费”,但却未能解决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比如看病等候时间太长,手术要等上18周,所以有钱人直接看私人医院。近年来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持续增长的庞大的医疗开支让英国政府不堪重负。卡梅伦政府缩减了社会医疗的预算,导致NHS系统下的医生和护士收入增长缓慢。10月18日英国数万名医生走上伦敦街头,抗议工资水平低,要求改善工作环境。BBC的民调显示,NHS改革是选民最关心的议题,所以成为英国2015大选的主战场。
没来英国之前,经常听说国外医生工作悠闲、假期多。现在才知道他们的工作强度不亚于我们,就诊方式跟国内也不一样,门诊半天看十来个病人已经很忙了。门诊病人是通过家庭医生开介绍信过来的,预约当天提前一小时到院,然后被导医安排到不同的房间。一个房间只有一个病人,骨科大概有7、8个房间,几个医生在同一个办公室,出诊前会把就诊病人的资料浏览一遍(包括家庭医生的介绍信、患者过去的就诊史以及一些影像资料),然后来到病人所在的房间,关上门自报家门。问完病史需要做体检,医生会把门锁上。如果交流过程中有什么疑问,会重新去电脑翻找资料。看完病人后需要手术的,开单叫病人去前台预约,一般等候不超过18周。无需手术的,需要再次就诊的约定下次的就诊时间。
他们的物理治疗用得很广泛,基本上术后病人及一些保守的病人都会介绍到理疗师那里,而且基本不开药,如果需要开药,得找家庭医生。看完病人后要做语音记录,病人的就诊情况用语音来录音拷贝,家庭医生会得到病人详细的就诊资料。
病房的模式也有点不同,他们的周转很快,70%以上手术病人术后观察数小时就可回家照顾。骨科手术病人基本是镇静下B超介导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加全麻。如果手术时间短,只用全麻,术后医生会在切口周围加局部麻醉减轻术后疼痛。关节置换术后住院两天,术前不住院,所有检查评估在门诊完成,术后拆线或不适都找家庭医生。
和国内一样,在英国做医生也很辛苦。科室有个马来西亚的华裔医生,他爷爷是广东人,从高中开始在英国就读,在英国已呆了18年,但对中国有强烈的认同感,伯明翰大学毕业后先是轮转两年,然后接受基础专科训练3年,完成后通过皇家外科医师学会考试获得院士资格成为注册专科医师,据他说是当年唯一通过考试的马来西亚华裔。接着是6年的高级专科训练,他们会选择不同的医院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技术,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获聘成为顾问医生(相当于国内副主任医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