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什么病都要看!儿科医生如何破解?

2016-06-063208
  “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压力大,面对的人群广泛,得什么病都得治……”6月4日,由我院主办的2016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新进展”学习班上,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引发与会专家热烈的讨论。
 
   专家们重点围绕七大主题展开了探讨:慢性咳嗽、儿童哮喘、再发性腹痛、危重患儿早期识别、感染与免疫、孤独症和癫痫等。
 
疾病诊治面临挑战
 
  慢性咳嗽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也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咳嗽问题久拖不治,会使病情加重,不仅给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更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孩子的咳嗽问题不容轻视,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会贻误病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胃-食管反流、哮喘、感染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儿童咳嗽,随着环境气候、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原因不明的儿童慢性咳嗽的发生率都会呈现上升趋势。由于病因复杂、诊断易混淆,已成为儿科临床诊断治疗的难点。
 
  对基层医院的儿科来说,儿童疾病诊治任务艰巨。如何将压力转变为强大动力,推动儿童慢性咳嗽诊治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不仅是每个儿科人关心的热点议题,也关系到每位儿童的健康成长。
 
破题抓“七寸”,专家出主意
 
    上海儿童医院陆敏教授指出,儿童的慢性咳嗽在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疾病种类方面,与成人有不同的特点。要遵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见病到少见病的基本原则 。
 
    儿科危重症识别相对比较困难。浙江大学附属儿医院PICU/急诊科主任张晨美指出,儿科危重症的基础疾病千差万别、起病多隐匿。小儿与成人不同,多不能准确表达不适,且器官功能储备有限,病情进展难以预料和控制。当务之急,是提高儿童危急重症早期识别能力。他作《小儿危重症早期识别和处理》讲座,希望儿科医务人员从理念、技术上做足准备,迎接挑战。
 
    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以男孩多见。中国康复医学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陈翔教授认为,儿童孤独症的有效治疗应在3岁以前进行,越早干预儿童长大后功能受损越少。因此,要提高孩子识识异常早期识别与干预能力。
 
“学术大餐”带来新理念、新知识
 
    省内外7位知名专家的专题学术讲座也让大家极为“解渴”,对儿科七类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均进行详细讲解。有关儿童哮喘、慢性咳嗽诊治观念、知识、技能更新与转变,小儿癫痫、孤独症的诊断和处理思路,重症的早期识别、再发性腹痛等的专家学术讲座,为与会者带来了丰富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大餐”。
 
    260多位来自台州市各地的儿科专家、幼儿保健管理人员参会,认真听课、记录。大家纷纷表示,感觉不虚此行,培训内容符合基层医院工作实际需求,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