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活雷锋”

2012-03-30656
 
    3月下旬,我院先后收到两封感谢信,一封来自芦蒲大沙村的林先生,他要感谢急诊科的翁芝敏、林彬君、张哲华、项拉丽、陈依;一封来自内三科病友家属陈先生,他要感谢内三科医护人员和ICU主任周朝阳。信的内容简单,却款款深情。
    林先生在信中写道:去年12月25日,87岁的老岳父病了,我们都不在家,邻居把他送到了医院。邻居是个出租车司机,由于工作忙,他把岳父送到医院就走了。岳父生病没家人在身边,急诊科的同志联系到了村支书,并为岳父买来了尿壶和便盆等急需用品。后来,我们才赶到医院,听岳父说起这一情况后,我想把钱还给她们,她们却不要,她们真是“活雷锋”。我代表全家感谢急诊科的翁芝敏、林彬君、张哲华、项拉丽、陈依,感谢县人民医院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员工!
    陈先生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位老农的儿子。前些天,母亲因病呼吸道疾病住内三科。旧病复发,治疗效果不好,病友建议我们请周朝阳医生会诊。周医生得知这一要求后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为母亲做了详细检查,细心地询问病情,体贴、关心、和善的话语打消了老人的顾虑,经他和内三科医生、护士的精心医治,母亲康复出院。我们为医院的医生、护士心胸开阔,为病人着想,更为周医生的医术精湛而感动。
    类似的事情,在医院经常发生。对医护人员来说,打个电话是举手之劳,买个便盆的钱不多,为病人会诊也是有限的,但这份心却是“无价”的。
 
    笔者手记  自1963年毛泽东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只是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究其根本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我们知道,我院许多人都做过或在做这样的事,“雷锋”从未离开过我们。或许,我们身边从不缺少“雷锋”,只是缺少发现“雷锋”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