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注射胰岛素 皮肤长硬结病重住院

2013-09-05608
    常年靠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的老殷,由于经常在一个部位注射,腹部出现了皮下脂肪增生,血糖指数忽高忽低。近日因低血糖反应严重,住进了我院。
    老殷患糖尿病10余年,一年前开始注射注射诺和灵胰岛素,近一月因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乏力、肢体麻木等不适。近日又出现意识模糊,持物不稳、乏力明显,被家人送到我院急诊抢救,经血糖监测,医生确诊老殷为“糖尿病低血糖反应”。
    医生发现老殷的脐部周围有两大块硬结。老殷家人告诉医生,这是胰岛素注射后形成的。老殷平时都是自己注射胰岛素,每天42个单位,每周更换一次注射针头。注射部位均为脐周两处交替,久而久之便形成硬结。同时,他们也很忧虑,老殷的胰岛素注射越来越多,但血糖总是不稳定。
    医生说,老殷的血糖控制不稳主要与注射部位的硬结形成有关。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而产生硬结,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造成患者注射的剂量越来越大,使血糖控制却忽高忽低。听了医生的话,老殷及家属才恍然大悟,感叹“没想到注射部位的轮转和针头的更换这么重要!”
    经过规范治疗,老殷病情好转,血糖控制平稳,诺和灵的剂量从原来的每天42个单位调整到每天16个单位。
    据了解,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重复使用注射笔用针头、注射手法错误等都是目前患者在胰岛素注射治疗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均可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
    因此,医生强调,规范胰岛素注射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注射胰岛素有讲究,常用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臂部等,平时应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并遵守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
    此外,胰岛素规范注射务必做到:注射前洗手;核对胰岛素类型和注射剂量;预混胰岛素需充分混匀;安装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检查注射部位并消毒;根据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的长度确定是否需要捏皮以及进针的角度;注射完毕以后,针头滞留至少10秒后再拔出;注射完成后立即盖上外针帽将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