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品管圈项目出成果 明年将深入推广

2014-12-25592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医院服务水平,今年4月我院引进“品管圈”管理模式,依托与上海宏信医院管理咨询公司的合作,首批确立了八个品管圈项目。经过理论培训、对策实施、效果确认等,日前八个项目基本结题。
    12月23日下午,我院举办了品管圈成果汇报会。
 
    一顿烹饪八月的大餐
 
    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在住院部七楼多功能厅内,8个品管圈的圈代表以精彩的演讲、图文并茂的课件,逐一向在座的评委及观众汇报。
    他们详细介绍了各圈圈员的组成情况、圈名、圈徽及主题的选定,并对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和改进等各方面进行了汇报,总结分享了品管圈活动在各科室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他们对品管圈七大手法的运用得心应手、方法独到,不时让台下观众啧啧称赞。
    首批8个圈分别是:医务科牵头的“提高急诊病人危急值处置及时率”(奔跑圈),护理部牵头的“减少住院病房呼叫铃使用次数”(四眼圈)、“提高病人身份识别正确率”(幸福圈),质控办牵头的“提高临床路径入径率”(芝麻圈),院感科牵头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康康圈),门办牵头的“减少门诊病人等候时间”(弹簧圈),药剂科牵头的“减少发药差错率”(石榴圈),检验科牵头的“缩小血气与生化血钾值的差距”(分子圈)。
    项目实施以来,奔跑圈开发的危急值处置系统已在急诊科上线,将危急值报告实现信息直报,短信提醒,责任到人,有效地提高了处置的及时性,并防止了漏处理。四眼圈开发二级护理站,减少护士来回步行的路程,减少病人输液接瓶等候时间,有效地实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让护士还给病人”的理念。幸福圈开发的手腕识别袖带,改传统手写模式为电脑打印模式。弹簧圈为减少病人等候时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发了“预存诊疗、一次收费”的就医新模式,系统于12月24日试运行,虽然效果还未显现,但前景可观,潜力无限。
    由台湾专家、品管圈辅导老师叶淑媛和院领导组成的评委团,对每个“品管圈”进行综合打分。最后,奔跑圈脱颖而出,赢得了一等奖。四眼圈、分子圈荣获二等奖,幸福圈、石榴圈、康康圈获得三等奖。芝麻圈、弹簧圈获得潜力奖。
    徐金女副院长参与我院品管圈实施整个过程,对此她深有感触,她说:“如果把品管圈项目比作是烹饪大餐,今天大家尝到的不一定全是可口的美味,或许有点糊、有点焦,也可能淡了、咸了,甚至会夹生冷,但每一步都是圈员们努力习熟菜谱、精心用料、反复试炒的结果。”
 
    实施过程“痛并快乐着”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特点是由各科室人员组成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这种内生性的质量改进意识,激发了广大医护人员的管理热情。
会上,各圈组代表也纷纷上台,谈历程,谈感受。
    投诉中心朱芳是“康康圈”的一员,回忆起参与品管圈活动的经过,她说有些忐忑,“整个过程是‘痛并快乐着’。洗手这个系统工程,靠圈组的这个人做好很难,让人很痛苦。快乐来源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以及这个有朝气的团队共事让人感到快乐。”
    作为芝麻圈的一员,骨科的吴永进坦言,由于自己对品管圈活动的“观望”态度,所以常深受其他圈圈员的热忱的“打击”。
    虽然品管圈实施过程,让不少职工感到艰辛,但它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得到提升。
    奔跑圈组员、ICU的黄锡通深有感触地说:“品管圈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希望院领导给普通职工更多的平台,大家一起奔跑,明天会更好。”
 
    医院将继续推广品管圈活动
 
    汇报会上,叶老师对8个品管圈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品管圈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要改进的问题。希望医护人员灵活地将品管圈手法,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不少品管圈小组提出下一期活动主题。分子圈章林华提出了“提高痰培养标本阳性率”、“缩短样本周转时间”的主题计划。四眼圈王敏丽也确定了下期主题为“控制空安瓿的残留液”。
    四眼圈组员、内一科的李金娥从品管圈尝到了甜头,她说:“从品管圈活动中她看到了信心与力量,希望今年只个序幕,明年再来。”
    龚时贤院长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品管圈在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也感谢了全院职工为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所做出的努力。他指出,明年医院将把品管圈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管理手段,以点带面,继续推动品管圈活动深入发展,以达到“改善工作品质、拓展服务内涵、保障病人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