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 丨 292247 丨

骨关节病是运动员和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关节面软骨的损伤,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为主要体征。并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炎性反应。患者多存在关节的疼痛、肿胀和不同程度上的功能受限,严重的将对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对于骨关节病的治疗,一般首选非手术治疗,但软骨损伤较重的,则应尽快采取手术,以避免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骨关节病的治疗,应包括手术、药物、物理治疗、手法按摩、康复功能练习、以及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并非单一的治疗即可取得好的效果,而应进行综合治疗,方可达到尽可能好的疗效,改善功能,防止软骨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1. 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过度活动和一点不动。建议适量运动,以不引起关节的肿痛为度。避免长时间的行走和站立。可将一口气走完会引起关节不适的路程分为3-4段走,中间休息数分钟,以达到既不减少活动量,又对关节无害的目的。同理,其他活动及工作的安排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2. 生活环境改善。患者所在的生活环境应较常人更方便、舒适。例如减少楼梯、使用抽水马桶、住所周围购物、交通方便等。
3. 从事更适合的工种。应从事走动少、不需长时间站立、关节屈伸活动少、关节负荷小的工作。以减少刺激,防止加重病变。
4. 适当控制及降低体重。尤其对于中老年女性,降低体重可明显减轻关节负担,改善症状。
5. 选择适当的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登山或长时间、较剧烈的活动会对关节软骨造成进一步损伤,故不适合骨关节病患者进行。可选择运动不剧烈、关节负担小的,如游泳、太极拳等运动作为日常锻炼的方式。
康复功能练习(以膝关节为例)
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尤其是大腿前侧面的股四头肌)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骨关节病患者的股四头肌多明显萎缩,这就导致了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使髌股关节及股骨胫骨关节不合槽运动和过度摩擦及撞击,进一步加重骨关节病的发展。
加强肌力可恢复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改善症状,避免关节软骨的损伤加重。是骨关节病患者必须进行的练习,否则无法保证手术、药物及理疗的效果,难以达到减轻肿痛症状,改善功能的目的。
*肌力练习的原则:
1. 集中练习充分休息。即将练习集中进行至肌肉有酸胀酸痛等疲劳感为止,充分休息至疲劳感完全消失再进行下一组练习。练一会歇一会不仅达不到增强肌力的目的,还会过度的刺激关节加重症状。
2. 循序渐进。所有的练习都应循序渐进,从少至多、从易到难从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动力练习、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练习强度难度的提高都应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过多过度过早进行练习,不但不利于功能的提高,甚至会加重组织的损伤。因此功能练习应在医生的评估指导下科学进行。
3. 长期坚持。肌力的增长是需要一段时间坚持练习的。一般来说肌肉体积的增长至少需要8-10周,自我感觉力量的增长2-3周即可有效。且练习停止后,肌肉会因失去运动刺激而消退回原有水平。因此肌力练习应长期坚持方可有效,并通过长期的练习巩固效果。
4. 质量重于数量。进行各种功能练习时,完成动作的质量较数量更为重要。练习中的不同动作是针对练习不同肌肉和不同功能,根据生物力学原理设计的,如果不能以正确标准的动作姿势进行,将降低效果,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新的损伤。因此在练习初期,掌握标准的动作比盲目地增加次数或负荷更有意义。
5. 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体质不同,骨关节病的程度不同,损伤部位不同,基础体能不同。在练习时应根据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种类、不同强度、不同运动量的练习,并根据练习后的不同反应依照上述各项原则及时调整,方能达到良好效果,避免新的损伤发生。
6. 练习的无痛原则。除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会存在一定的疼痛外,肌力或其他功能练习应在无痛的前提下进行。如疼痛,则应减小负荷、组数、或动作中关节屈曲的角度。
*功能练习的过渡调整:
1. 不同阶段不同重点。练习的早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故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后期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2. 从静力到动力的过渡。早期,尤其是术后,应选用关节不动或小范围活动的练习,例如:直抬腿、静蹲等,以避免反复屈伸增加炎性反应。待炎性反应不明显,且肌力有所提高后,逐步过渡到大范围大负荷的活动,进而恢复日常生活及运动。
3. 运动量的控制。每天的练习结束后,应有肌肉的酸胀疲劳感,休息一夜后可缓解则说明适量。如疲劳感第二天仍明显,或有关节的疼痛则应减量或调整练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
*肌力的练习方法:
1.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2. 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
3. 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
4.各方向侧抬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5.静态负重伸膝 —坐位,膝关节以下空出椅外,于踝关节处加负荷,尽力完全伸直,保持15秒,20次/组,2-4组连续进行。
6. 静蹲 — 双足分立与肩同宽,足尖与膝关节正向前,上体正直靠于墙面上,重心落于足跟。膝关节在垂直方向上不能超过足尖,屈膝角度不能大于90度。保持次姿势至力竭,休息10秒再反复进行,连续10次/组,2-3组/日。
7. 俯卧位“勾腿练习”— 30次/组,2—4组/日。
8. 立位“勾腿”练习 —。应静力练习,屈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
9. 前后、侧向跨步练习 —30次/组,4组/日。
*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方法:
为避免长期肿胀、疼痛、炎性反应、骨质增生、活动受限等导致的关节间隙变窄,活动度(屈伸的角度)下降,应在无疼痛、肿胀时每日或隔日进行以下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1. 屈曲的练习方法:
每日一次。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如有明显疼痛,应及时告知医生。
坐位,足不离开床面。双手抱住踝关节,缓慢、用力向内抱腿至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稍放松1-2秒。如此反复30次/组,1—2组连续练习。
2. 伸屈的练习方法:
伸展练习中肌肉及后关节囊的牵拉感为正常,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将影响效果。练习中采用负荷的重量不宜过大,应使患膝敢于放松,持续至20分钟,有明显牵拉感为宜。(练习过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则将影响效果)
坐位伸膝:坐位,足垫高,于膝关节以上处加轻小重物。完全放松肌肉,保持20分钟。1—2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