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我国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王公将相到平民百姓都对酒有着特殊的情感,特别是一些古代文人还留下许多关于酒的诗词歌赋,饮酒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的日趋频繁,人们饮酒的种类更加复杂多样,如今饮酒越来越成为(不仅在我国)世界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标准杯”的概念,即用一个标准单位来衡量所喝的酒量,用所含的酒精克数表示。1标准杯=10克纯酒精,1瓶啤酒=2标准杯,1两56度白酒=3标准杯。男性:每天不超过2瓶啤酒或1两白酒,每周饮酒≤5天。每周酒量≤10瓶啤酒或半斤白酒。女性:每天≤1瓶啤酒,每周饮酒≤5天。每周酒量≤5瓶啤酒。如果超过了上述安全限度,就有可能出现饮酒问题。
人们一次性大量饮酒会造成急性酒中毒;长期饮酒,平均饮酒量超过了公认的安全界限,尽管饮酒者目前并无任何疾患,却肯定增加了出现有害性后果的危险性,称之为危险性饮酒,这种饮酒者也有时被称为“重度饮酒者”;如果过度饮酒已造成了躯体或精神的损害,并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后果,这种情况被称为有害性饮酒,也被称为“问题饮酒者”;如果饮酒的时间和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使饮酒者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酒行为,并且出现了躯体耐受或戒断的症状,称为酒依赖。通常在一般成年人中,一生中滴酒不沾者占5%,只在特定场合场合如节日、聚会才饮酒的人即所谓社交饮酒者占80%,问题饮酒者占10%,而真正酒依赖者只占5%。
过度饮酒可导致躯体、心理、社会多方面严重损害。
躯体方面:内脏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很明显,酒中毒时可使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增高,所以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既广泛又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常见的有末梢神经损害、癫痫和小脑病变,罕见伴发症如视神经萎缩、基底节中央灰质出血、共济失调,更加持久的作用可以导致痴呆等。过度饮酒的躯体并发症中营养障碍很多见,也可见肝硬变、胃炎、胃溃疡、肾硬化、心肌炎以及急、慢性胆囊炎。长期过量饮酒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心理方面:酒精依赖还可导致人格改变,如自我中心倾向增强,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降低,如对家庭、工作缺少关心和照料、很少顾及家庭,对工作疏懒不负责任,玩忽职守。
社会方面: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过量饮酒可以引起外伤、家庭破裂、社会关系问题、法律问题和暴力等。
然而在许多人的心里还存在一些对酒的错误认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酒有镇痛护心作用:有人认为酒能通筋活络,理气止痛,可防止风寒湿痹和胸痹心痛,减少关节炎和冠心病发作而几率。不可否认,饮酒可暂时缓解上述症状,但是观察资料表明,癌症和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与饮酒量呈正相关,且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饮酒人群。
2.酒有保暖御寒功能:少量饮酒会使身体发热,这是酒精使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在酒精代谢后期,很容易造成皮肤散发的热量增多,形成“酒后寒”以致出现“以酒御寒寒更寒”的情况。
3.饮酒能提高性欲:多数人心目中,酒可助兴提欲,改善性功能,现在研究发现酒精可对睾丸和卵巢造成直接毒害,且可通过对下丘脑、脑垂体的作用,对男女的性功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4.饮酒能解闷消愁:有的人在情绪低落或忧愁郁闷的时候,就会自酌自饮,但是酒喝多后就会勾起一串串心事,要么自我摧残,要么打人毁物,要么哭闹不休,岂非“以酒消愁愁更愁”?
5.饮酒能够代替吃饭喝水:有人认为酒为粮食之精华,喝酒可替代吃饭喝水。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除能给身体提供一定能量外无任何营养价值,不能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且酒精进入体内还可影响其他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时间长了会出现严重的营养衰竭而危及生命
6.酒能催眠:一些人在入睡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喝上几口酒,帮助睡眠。由于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镇静作用,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随着大脑对酒精的耐受力越来越大,酒的镇静作用就会减弱,这使人不得不增加酒量来维持睡眠,从而形成难以摆脱的酒依赖,使失眠更难解决。若伴有慢性酒中毒出现,病人将会面临更大、更多的痛苦。
严重的酒依赖给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戒酒治疗。有些人虽意识到自己需要戒酒,但是缺乏信心和勇气;也有些人很果断地停饮,可是突然停饮会很危险,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戒断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多数人往往不能耐受戒断反应带来的痛苦而继续饮酒,所以酒依赖的人戒酒最好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戒酒治疗。
一些经过戒酒的人也有可能复发,引起复发的因素有:1.负性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或抑郁;2.人际冲突或与社会隔离;3.社会压力或社会环境,如同伴的使用或劝酒;4.对酒的渴求。相应的应对措施有:1.强调治疗动机改变的重要性;2.识别高危环境;3.应对技巧训练:应对社会压力、应对焦虑、抑郁和愤怒、应对渴求;4.寻找有效措施回避诱惑;5.做好复发的准备;6.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保持清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