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9 丨 268007 丨
在蚊子肆虐的日子里
非洲马里的蚊子比想象中还要毒,这是每一位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员的真切感受。
在国内,蚊子司空见惯,虽然人人讨厌它,却很少谈蚊色变,那是因为国内的蚊子叮咬虽然也致人瘙痒、红肿以及明显不适,却很少产生严重的后果。马里的蚊子可没这么简单,它可谓手法高超,又狠又毒,防不胜防。
从我踏入马里国土的那一刻起,它就给了我不少的震撼。第一印象是“多”。七月的马里很热,为了防止蚊子的干扰,下飞机前我有意识的穿上长衫长裤,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当我站在候机厅里的时候,眼前漫天飞舞,耳旁嗡嗡作响的分明就是可恶的蚊子,它无孔不入,裤脚袖口脸庞脖子都没能逃过它的叮咬,大家回到旅馆早已是伤痕痕累累。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几乎一直没能逃离它的骚扰。当你在忙碌地工作,它早已盯住你白嫩的颈脖,下口又准又狠。也许你正在筛选抗虐药准备好好治一治患者体内的虐原虫,它却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你的皮肤送给你大量疟原虫,考验你药效如何。当你滔滔不绝的发表高论,如何对付蚊子的侵害,平时如何如何防护的时候,它正悄悄地溜进你的裤管痛下狠手,你的防蚊措施再一次接受考验。等你散步回来,查了查手臂正宣布今天平安无事时,队友笑着告诉你,你的脖子已不纯洁时,你用惊讶的眼光找到了红点,越抓越痒。当我们正围坐一张大桌子用餐,桌下的那十几条腿,在它看来也许就是一片竹笋林,又是一顿的美味佳肴,我们吃饱了,它也喝足了,看上去皆大欢喜。
晚上睡觉前我小心翼翼的关好蚊帐,反复检查帐内确已安全,待到睡意深沉,夜半三更时,帐内嗡嗡直响,也许是蚊子吃饱喝足了一展歌喉,频频挑衅,我睡意顿失,开灯逐一把它消灭,却也带走了仅存的一丝睡意。有的隐藏在蚊帐外,伺机而动,开展游击战术,等你睡着了,看准你贴着蚊帐的手背,不慌不忙地以其长嘴吸管吸走你那本就营养缺乏的血液,等你发现却早已逃之夭夭。打得赢就打,完成任务就撤,典型的游击战术。
马里的蚊子十分狠毒。轻者,奇痒、红斑,病程长者达十天半月。最让人忧虑的是蚊子叮咬后常常继发疟疾。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在非洲主要为冈比亚按蚊和致死按蚊,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所有人对虐原虫均易感,疟疾绝大多数系被有传染性的按蚊叮咬后体内滞留疟原虫而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的冷热发作,全身酸痛、头痛、呕吐、脾大,贫血及脑、肝、心、肾、胃肠等多种器官受损的综合症。病人痛苦不堪,须及时正规治疗,虽绝大部分能治愈,但少数脑虐、恶性疟预后较差,病情难以控制,甚至危及生命。曾有中资机构的专家患脑虐命在旦夕,已经到了写遗书的地步了,完全失去生还的奢望,然而中国医疗队专家不肯放弃,竭尽全力抢救,奇迹般的把他从死亡线上捞回一条命。
以往医疗队员疟疾频发,有的回国后数年还经常发作,经久不愈。自从20批医疗队来到马里,我们的熊志明总队长十分重视队员的身体健康,十分注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根据虐原虫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药物原理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防蚊抗疟措施,强调以预防为主,采取多管齐下的手段,首先是传播媒介的预防、灭蚊和防蚊;其次是药物预防;再则是千方百计的增强队员体质。为了队员们的身心健康,总队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千方百计地创造和谐环境,同时关心队员的伙食搭配,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抵抗力。在熊队长的精心呵护下,经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近一年来,疟疾的发病率比晚年大大的降低,防蚊抗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蚊子的骚扰,疟疾、结核、艾滋病的威胁并没有吓倒我们,相反,却激起了我们无穷的工作热情。马里人民生活在传染病高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里,十分需要帮助,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多方努力,马里这片土地会焕发新的生机,蚊子的滋生地将会越来越少,疟疾患者也会越来越少,“谈蚊色变”将成为历史。
马尔格拉队 张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