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3 丨 268007 丨
马里人的中国情结
马里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据联合国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最贫困、最不适宜人居的国家中,马里位列倒数第四。六十年代,我国正处在百废待兴之际,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普遍缺医少药,我国老一辈领导人毅然决定支援比我们更加贫困的非洲国家。 1968年向非洲马里共和国派遣了第一支医疗队,坚持至今已40年。长期以来,两国政府互信互助,在诸多的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而中马两国的人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07年7月底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和马里医生一起工作,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马里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给我印象最深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那一份浓浓的中国情结。
第一天上班我就领教了马里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早上一见面,助手阿玛杜就劈头盖脸来了一连串的问候,我只对答了三句就招架不住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虽然在国内培训时没少模拟怎么应对马里人的问候,没想到,到了实战的时候还是落了马。
路遇马里人,大部分都会主动向我们打招呼,有许多人还喜欢蹦一句生硬的中文,如“你好!”“晚上好!”之类的。去集市买菜或每日散步时,那些小孩看见我们总是欢呼雀跃,叫着“西努瓦(中国人)!”或带着浓浓的鼻音说“你好!”有些还跟随着我们,碰碰我们的皮肤,摸摸女队友的长头发。有一次几十个小孩跟着我们,我们来了兴致,教他们说“你好!”“叔叔好!”“谢谢!”“不用谢!”。我们说一句,几十个稚嫩的童音兴高彩烈地跟一句,让我们倍觉亲切有趣。
马里助手非常喜欢中国食品、小工艺品,每逢马里节日,我们都会送一些从国内带来的小礼物,每次他们收到礼物都会爱不释手。这些小礼物价格才几十元甚至几元钱,可在他们看来,只要是中国的东西都是好的。听说有队员回国探亲还拜托从中国给她们带手机呢!也许他们更喜欢的是心目中的西努瓦(中国人)。
助手阿玛杜的一位朋友常来科室找他,每次都要向我学一句中文,也很想了解一些中国的事情。有一次忽然问我毛主席还在不在。我问他怎么知道毛主席的,他说像他这样年龄(约四十岁左右)的有好多人知道的。“毛主席阿嘎依咕苏贝!”(毛主席很好!)他非常认真地说。我告诉他毛主席已经逝世三十多年了,听了我的话,他的表情沉重起来,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自言自语又重复一句: “毛主席阿嘎依咕苏贝!”现在国内的小学生也未必知道毛主席的名字,可这样一位非洲国家的普通老百姓至今仍念念不忘毛主席,我不禁深深的感动了。
有一天晚饭后我们在尼日尔河边的沙滩上散步,有三十多个黑人正在收拢一个大渔网,场面煞是壮观,吸引得我们驻足观看。十多分钟之后渔网终于被收拢,可是只有一些小鱼,少得可怜,突然有一条六七斤重黑乎乎的大鱼腾空而起,渔民们一阵兴奋,我们也为之高兴。此时有位队友提议买下它,向他们询问价格。经过几分钟的集体商量,其中一个黑人把鱼塞到我们手里,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不要钱,送给你们!” 这可是他们三十多人一个晚上劳动所得的唯一一条大鱼啊!我们都被他们对中国人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感动了,坚持一定要给钱,他说就给三千西郎吧,我们觉得这价格还是半卖半送,最后硬塞给他们一万西郎。回家的路上大家还是谈着他们送鱼这件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近年来,我国对马里共和国的援助力度在加大,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中马友谊不断加深,在援外医疗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马里人对中国人的那一份深厚的友谊,和那永远也解不开的中国情结。
马尔格拉队 张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