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健康
-
2020-03
20
360737你失眠了吗?
睡眠是否健康的评定标准不一,因为睡眠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正常与异常睡眠间的评定,不能仅依靠时间的长短来评估,还需要从下面5个方面进行判断。 1.睡眠时间是否充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每天必须睡够8小时才利于身体健康”,不少人一旦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就开始焦虑。实际上,对睡眠的需要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健康人群中有的甚至每天只需4小时睡眠,比如爱迪生,而有的则需要睡10多个小时,比如爱因斯坦,他们都有非常伟大的发现,同时他们也都很长寿。当然,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应当在5~10小时,过多或过少都有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正常与异常睡眠并没有绝对的时间标准,如果你的睡眠时间不影响你的感觉和日常活动,就是正常的。 2.睡眠是否有规律?睡眠规律与个体生物钟有很大关系。有人习惯于早起而另一些人习惯于晚起,早起与晚起哪种正常呢?如果形成了习惯,感觉上和活动上都没有问题也都属于正常。但若是已经适应了的睡眠规律被打破,则需要予以关注。 3.是否有不良感觉?自我感觉是判断心理障碍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睡眠同样如此,比如,您觉得睡眠不满意,并会经常为睡眠问题而感到烦恼,甚至感到痛苦,如果存在睡眠感觉上的问题,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和确认。 4.是否影响了正常生活?这也是判断睡眠是否异常的一个重要标准,即睡眠的质量或不正常表现已经明显影响个体的社会生活,感到力不从心、不能进行正常工作、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影响正常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睡眠也被视为异常睡眠。 5.失眠是否需要治疗?由于影响睡眠的因素很多,偶尔的失眠十分常见,这类情况通过普通措施多能解决,但如果失眠超过一周都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缓解,就需要求助相关医师的帮助。
-
2020-03
11
362175注意!掏耳一时爽 掏耳不当危害多
你是不是难以忍受耳朵深处潜藏的耳屎?总是忍不住想要“一掏为快”?其实,耳屎对人有着诸多用处,频繁掏耳或者方法不对也容易损害耳朵健康。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一起来了解被你“误会”的耳屎有哪些作用?掏耳朵不当有何危害?如何正确掏耳朵?耳屎,又叫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内的耵聍腺分泌出来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黄色素,还含有少量水分和钾、钠等元素。耵聍虽然影响美观,但也有诸多益处1.抗菌。耵聍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表面筑起一层酸性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下,可起到轻度抗菌作用,保护外耳道免受感染。2.保温、保湿。耵聍可帮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让耳道内的皮肤过于干燥。3.防止异物入侵。耳道皮肤的细毛被耵聍中的油脂滋润,可阻挡外界灰尘、防止异物和小昆虫侵犯鼓膜。4.防噪。耵聍的存在客观上缓冲了传入耳中的声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剧烈的声响所震伤。掏耳朵不当会引发哪些危害?1.掏耳朵不当可能会造成外耳道损伤或将耵聍推入更深的外耳道引起耳痛、耳堵甚至听力下降。2.如用手指甲、发卡、钥匙、铁签等掏耳朵,稍不小心可能会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3.频繁掏耳,可能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果诱发霉菌感染,耳内会瘙痒剧烈,让人坐立难安。4.如果掏耳时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如何正确掏耳?1.严格来讲,大家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如果有耳屎分泌旺盛的症状,如“耵聍栓塞”,可2至3周清理一次。2.同时,掏耳朵前应先洗净双手,以免将细菌等带入耳朵。不能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等掏耳朵,可以将医用消毒棉签浸透温开水后稍稍挤干,放进外耳道内,并且朝一个方向轻轻旋转,将耳屎带出。3.此外,不要用氧氟沙星水滴入耳朵来软化耳屎,这可能会使成块的耵聍变成膏状,堵塞外耳道。4.需要注意的是,若感觉耳屎增多,特别是游泳后耳道进水后,感觉耳朵痛痒、听力减退时,千万不要乱掏,应及时就医处理。
-
2020-03
11
362175对于食盐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每天食盐摄入量应该限制在5克以内。《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克,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推荐量为5克。根据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饮食现状,国家建议逐步减少食盐摄入量。《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的目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倡在不久的将来向世卫组织建议的5克摄入量看齐。1克盐含有0.4克钠。食盐是氯化钠,故钠离子和氯离子在食品中往往同时存在,其中钠所占比例接近40%,因此1克钠可换算为2.5克盐。购买加工食品时,将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乘以2.5,便可得出其盐含量。经常有人问,配料表中明明没有盐,为什么有些食品的钠含量不是0,如牛奶、豆浆等。其实,所有动植物食物天然都含钠,只是多少的区别。大概需要0.1%~0.2%的盐才能感受到微微的咸味。汤的合适咸度是0.5%,就是500毫克/100克的盐了,口重的要0.7%。所以牛奶虽然有几十毫克钠,但基本喝不出咸味。每天摄入1500毫克钠,就能满足人体需求,并且对预防高血压有利。虽然一直提倡减盐,但食盐的摄入量并非越低越好。因为,钠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对维持血液渗透压、体内水分平衡和离子平衡极其重要,是调节血压的重要因素。对维持神经冲动的传递和肌肉的收缩来说,钠离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钠属于必需营养素,如果膳食摄入太低,难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研究发现,含有1500毫克钠(相当于3.75克盐)水平的膳食有利于预防高血压,而且不会出现钠缺乏的问题。1克盐约相当于6毫升酱油。除了烹调用盐,还有很多调味料是含盐大户,比如酱油、甜面酱、豆豉、腐乳、味精、鸡精等,其中,1克盐约相当于6毫升酱油。因此,用了这些调味料就要少放甚至不放盐。
-
2020-03
11
362175保护好皮肤这件“防护服”
皮肤是身体最重要的天然屏障,就像一件最贴身的防护服一样,时刻守卫身体的健康。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一定要好好保护皮肤的完整和健康,这是提升免疫力很重要的一步。 疫情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论是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普通群众,穿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都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在口罩不离身、把消毒酒精当护手霜的特殊日子里,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呢? 使用正规透气口罩 长期佩戴口罩覆盖的面部区域,由于鼻腔里呼出的湿气、交谈时的飞沫,会形成潮湿的“热带”环境,而痤疮丙酸杆菌、马色拉菌、螨虫等细菌和微生物刚好喜欢这种湿热的环境。脸部被这些细菌感染发炎,引起过敏,或者是诱发黑头、闭口粉刺、痘痘、玫瑰痤疮等皮肤问题,也就是俗称的“口罩痘”。还有一些人对化纤材质的口罩过敏也会引发皮肤问题。 所以,选择口罩的时候要选择正规的医用口罩。正规的医用口罩使用无纺布材质、滤棉等,在亲肤度上有要求,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同时,要根据自己工作的情况选择相应防护级别的口罩,不可盲目追求像N95这样的高防护级别口罩。因为一般的普通医用口罩与N95相比透气性更好,闷热度比较低,防护力度也能满足我们日常上班通勤的需求。请把专业的口罩留给一线最需要的医护人员。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可以找一个空旷通风的地方,每2、3小时摘下口罩让皮肤透透气。如果皮肤已经出现过敏、口罩痘等情况,建议大家回到家里第一时间摘下口罩,全脸进行温和清洁,做好保湿,并保持舒缓宁静的心情。 减少皮肤磨损 戴好口罩之后检查气密性,呼吸时气体不从口罩上缘进出即可,不需要用力紧紧夹着鼻子甚至夹到有痛感,以免长期戴口罩磨破皮肤。另外,也可以选择鼻夹内侧有海绵垫设计的口罩,或者购买水胶体敷料贴在鼻梁、耳后等与口罩、防护镜等压力部位接触的皮肤上,对皮肤进行保护。 注重手部保湿 现在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手洗多了皮肤屏障受损,出现失水干燥,还很容易出现瘙痒、脱皮甚至皲裂。所以每次洗完手一定要及时涂上手霜,特别是免水洗手液含有酒精,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涂护手霜的最好时机,是在刚洗完手还微湿的时候,护手霜里面的油脂成分可以将水分保持住。在护手霜的选择上,保湿成分尽可能简单一点,甘油、凡士林等较安全有效。同时切忌因感觉皮肤粗糙而去做手部去角质。因为频繁洗手已经破坏了皮肤屏障,再去角质无异于雪上加霜。 做好皮肤损伤处理 长时间受口罩和护目镜的压迫,以及汗液浸渍所导致的面部、鼻梁上的勒痕及破溃也称为压疮。这是由于皮肤软组织长时间受压,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产生缺血、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皮肤软组织破溃和坏死,形成溃疡。对于此类创面可直接涂抹美宝湿润烧伤膏。此方法操作简单,既能减轻疼痛又可加快创面的生理性修复,且创面愈合后不易色沉及留疤。 面部勒痕发紫部位、面颊及鼻梁上的破溃多为较轻的创面,可用消毒干纱布、干棉签或干纸巾轻轻蘸干,直接涂抹美宝湿润烧伤膏,从而保护创面。只要不是污染的创面,尽量不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即使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的创面,也需用消毒的干纱布、干棉签或干纸巾轻轻蘸干,不建议使用其他清洗剂、消毒剂(碘酒、碘伏、酒精)、抗生素药膏等。
-
2020-03
02
363251洗手时别出现这5个易犯的错误
错误1洗手时保证时间就行很多人觉得,洗手只要默念一两遍生日快乐歌,延长一下时间就够了。其实这种做法不妥,除了要保证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洗手的方法。洗手要稍微用一点力,揉搓双手表面这样才有利于清洁手上的脏东西。轻飘飘地洗洗,病原体可能还残留在手上,容易造成健康隐患。重点还要关注大拇指和指尖除了手心和手背,重点还要关注大拇指和指尖这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可以用手掌握住大拇指来回揉搓、指尖在掌心揉搓等方式清洁上述部位。日常生活中,推荐用洗手液洗手没有洗手液时可使用香皂或肥皂,但需要保持干燥,否则易滋生细菌。外出不方便水洗时,可携带小瓶的消毒液清洁双手。没有消毒液时,湿纸巾也可以派上用场。错误2免洗洗手液洗得更干净有些人认为,日常洗手的方法不靠谱,得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这样消毒效果才好,其实不然。当手上有可见的污垢时,免洗洗手液的消毒效果会受影响,建议使用洗手液和流水彻底清洁。 只有在双手没有肉眼可见的脏污时,才可以考虑使用免洗洗手液。在洗手液自然干燥之前,不要用纸擦拭或者用水冲洗。错误3只要是酒精就可以消毒新冠病毒怕酒精,是不是可以用酒精直接消毒双手呢?酒精和免洗洗手液有一定区别。免洗洗手液内含护肤成分,对皮肤伤害小。反复直接用酒精擦拭双手,容易造成皮肤干燥等健康问题。当然,条件有限时偶尔可以用酒精消毒双手,注意选择涂抹和擦拭的方式更妥当。当使用酒精喷雾消毒双手时,注意远离潜在火源,比如抽烟人群、电器、炉灶等,避免引发火灾。错误4只有外出后洗手外出归家第一件事是洗手,这已经达成了共识。但不少人觉得,家里很干净,没必要经常洗。 其实,真正判断是否需要洗手的原则不是出不出门,而是触摸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就算在家里,这8个时刻一定要洗手:准备食物前、吃饭或吃药前、触摸口鼻前、抱孩子或给孩子喂饭前;咳嗽或打喷嚏后、上厕所后、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纸币后等。错误5洗手后用毛巾擦擦就行用毛巾擦手似乎是生活常态,但其中隐藏健康隐患,尤其是目前的特殊时期。毛巾易滋生细菌等污染物,建议洗手后用纸巾擦拭双手更为合适,纸巾相对于毛巾来说更清洁。日常使用的毛巾要常洗常晒,注意消毒和更换。
-
2020-02
18
365170告诉你口罩的一切
不同类型口罩正确佩戴步骤医用外科口罩: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时,颜色深的一面向外,有鼻夹的一边向上;需上下拉开褶皱,包覆住口鼻及下颌;按捏鼻夹,使之紧贴鼻梁,防止侧漏。防护型口罩:以KN95(N95)口罩为例,有标识的一面向外,有金属条的一边向上;系紧固定口罩的带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头戴式口罩:佩戴头戴式口罩时,鼻夹朝上,口罩扣住下巴,将上头带戴在头顶位置,将下头带戴在颈部;双手食指从鼻夹中部开始,向两侧一边移动一边向下按压鼻夹,塑造鼻梁形状。耳带式口罩:佩戴耳带式口罩时,将鼻夹位于口罩上方,用口罩抵住下巴;将耳带拉向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舒适;将双手手指置于鼻夹中部,向两侧一边移动一边向下按压鼻夹,塑造鼻梁形状。单手捏鼻夹,会使鼻夹出现锐角,导致泄漏,降低防护性能。应使用双手按压鼻夹。摘口罩正确操作不仅戴口罩的方式有讲究,摘口罩时也有方式。摘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时指出,手要把套在耳朵上的塑料圈子摘下来,不要抓住口罩前面褶皱部分。因为,使用过的口罩前面褶皱部分属于被污染区域。不同人群废弃口罩处理方式用过的口罩该如何处理?《新冠肺炎健康教育手册》指出,普通健康人群使用过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处理即可。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佩戴过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
-
2020-02
18
365065战“疫”心理│烦!天天宅家里,情绪低落!咋办呢?
“我是不是得病了?”,“我感到焦虑”,“我经常失眠”……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临,大家也减少外出活动,多日宅家,为共同抗击疫情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居家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疫情的传播,但长时间有限的室内生活,使得很多朋友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慌、烦躁、失眠等。丽水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给大家支招啦!一、要稳定情绪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等典型的症状,身边也没有确诊或疑似的病人,而且也很少外出,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要过度恐慌和焦虑。二、要理性分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判断不舒服的症状和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是不是相符合,如果说是比较符合,还是要及时去发热门诊就诊,如果不符合,可能是身体方面其他的问题,必要时也应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三、改变行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控制不住担心,那就试试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找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时间投入去做,通过这些方式来改变过于恐惧的心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极少数人有这样一种情况,他坚信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甚至去医院反复就诊,即便医生和医学检查认为他没有被感染,他也坚信自己感染。如果是这样极少数的情况,我们还是建议自己和家人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最好及时去医院心理科和精神科寻求专业的帮助,避免长期的情绪紧张引发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四、主动寻求心理援助要是您因为疫情有过多的心理困顿,且无法通过自身调节,那么您也可以拨打丽水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同时也可以添加我们的“益心·心理”微信进行咨询。特殊时期,遇到这些情况怎么办?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往下看↓↓↓ 有用!特殊时期,我们一起努力调整好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早日打赢这场病毒战!
-
2020-02
13
366297 -
2020-02
10
368169战“疫”需知│快递会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吗?
目前疫情下,取快递有没有风险?快递会不会传播病毒?根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一般情况下,快递包裹在运输过程中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可能性比较小。目前尚未有因接受快递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在有病毒传播的区域,为避免接触传播风险,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2020-02
09
367048楼上气溶胶会不会飘进家里?电梯里有没有?专家告诉你
8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强调,新冠肺炎传播途径除了直接传播、接触传播,还有气溶胶传播。这让很多人担心,飘去飘来的气溶胶,是不是一不留神就被吸入身体里了,岂不是防不胜防?据长江日报报道,武汉传染病专家表示,气溶胶没那么容易出来,也没有那么容易飘。按照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不聚会、多通风等要求防范,是可以防住气溶胶的。原来气溶胶是这样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有人担心,气溶胶在空气如影随形,谁知道什么时候飞来一群有病毒的气溶胶。很多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并不算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大家听说得少,可能会产生疑虑和恐惧。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说,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形成空气中的小液滴。它并不是一直飘,很容易沉降,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和接触传播防范要求相同。即使是飘的状态,一来我们有口罩防护,所以提倡正确戴口罩,口罩要遮严口鼻,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二是病毒致病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在空旷、人少的环境里,气溶胶被稀释了、吹散了,微量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不太可能让人“中招”,在封闭的空间,如电梯、办公室,气溶胶感染风险才会高一些,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聚集,排队时相隔1.5米到2米左右是个比较安全的隔离距离。没你想得那么容易一位携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在附近,他呼出的空气是不是就饱含了带病毒的气溶胶。郭威说,正常呼吸的情况下,位于肺部这种下呼吸道的病毒没那么容易出来,倒是猛烈地咳嗽、咳痰时,更可能产生气溶胶,这和飞沫传播是一致的,其实气溶胶的传播途径也包含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之中。气溶胶的传播对医护人员防范的意义更大。提醒他们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采取空气隔离措施,比如戴防护口罩、护目镜等。楼上气溶胶会不会飘进家里还有人担心,邻居中有感染者,楼上的气溶胶会不会飘进自家来,到底还能不能开窗透气。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说,开窗透气是必要的,要保证空气流通,室内换气,气溶胶随之吹走,空气不流通,别说新冠肺炎,其他呼吸道疾病也容易上门。她建议,一天可以开几次,总时长可保持在2-3个小时。她认为,如果不是恶劣的生活习惯,比如随意吐痰,这种传染的可能性很小。总之,开窗透气,更新室内空气,即使有气溶胶也会沉降,按照防范接触传播的要求,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都可以防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李晓宁主任医师进一步说明,楼上楼下有隔离病患的情况下,需要灵活掌握。例如点式楼房的窗户直接和邻居对开的,要错峰换气,或者不开那一扇窗;如果楼间距不大或者是老旧小区,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话,而且在已知周围有感染病人时,不建议频繁地开窗换气。因为万一邻居家的换气时间和自己家正好一致,而恰好风向还朝着自己家吹,那么有可能将别人家的空气和自己家的流通了。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李发久副主任医师也认为可以开窗通风,如果和患病邻居隔得比较远,应该没问题。气溶胶的传播大部分都是在封闭的房间当中,比如说实验室、医院诊室,释放到大气当中,气溶胶的传播能力会比较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何美安教授认为,市民加强防范没有错,但适当开窗是必要的,要选择好开窗时机。电梯里会不会有电梯被认为是高风险地带,会不会前面一个人留下了带病毒的气溶胶,正好被后面一个人吸入。许绿叶认为,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所以之前推荐的防范举措都是有效的,减少出门,不聚会,必要外出时戴紧口罩。建议身体不接触电梯空间,按电梯键时,可以用纸巾隔一层再按,回家后立即洗手。踩上了气溶胶怎么办气溶胶会沉降,如果踩上了气溶胶怎么办。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心,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室外和室内穿的鞋子都是分开的,出门穿的鞋子可以放在门口,不放到室内来。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参照为鞋子消毒的方法,在鞋底喷洒消毒水。冲洗马桶会产生气溶胶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内检测出了新冠病毒。专家提醒,粪便中会有病毒,冲洗马桶的水流也会产生气溶胶,建议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冲完马桶,还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马桶盖。关于下水道和马桶是否造成楼上楼下传播病毒,专家们认为风险不大。李晓宁主任建议下水道的消毒可以在每天晚上没有人使用的时候,用84消毒片或84消毒液放进下水道或马桶里,注意如果它是金属的就有腐蚀性,如果是PVC的管道就没有问题。李晓宁主任强调,家庭里还可以多采用换气扇来促进室内空气的排除。卫生间和厨房在用84消毒的时候,一定要开通风设备,就是要开换气扇通风,防止中毒。
-
2020-02
05
367577 -
2020-02
04
366808 -
2020-02
03
369928【益健康】小区有人感染新冠病毒怎么办?注意这10点,将危险隔离“门外”!
这几天仍是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有听闻:附近小区甚至是自己小区,出现了这次疫情的疑似或确诊病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其实,我们不用因为小区住户疑似被感染,就做自我隔离。保持好心态,多了解正确的预防知识,认真做好每一次防护,好好戴口罩,认真洗手,与人交流保持 1 米以上的距离,多开窗通风,就能很好的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
2020-02
02
369287【益健康】防疫需知│这份健康饮食指南要收藏
在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做好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外合理均衡的膳食营养是保障免疫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注重日常饮食管理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一起来看看营养专家有哪些饮食建议吧!
-
2020-02
01
366926【益健康】一图看懂:带什么口罩、怎么戴以及注意什么?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如何正确做好个人防护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就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戴口罩是有用的。”戴什么口罩才有用?如何正确佩戴口罩?要注意什么?一张图学着戴起来↓
-
2020-02
01
370499【益健康】为家人转发!返岗后怎么防感染?电梯间、餐厅、办公室三大高危区要当心!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通知,全省各级机关于2月3日正常上班。返岗的日子即将到来,办公场所哪些地方是高危地带?返岗人员如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记者整合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给出的防控知识。
-
2020-02
01
368372【益健康】关于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营养建议!
普通型或康复期的膳食管理坚持合理膳食,通过均衡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参照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开出营养“处方”。在目前的特殊情况下,一般人群也适用以下条目。重症型的营养治疗重症型患者常伴有食欲下降,进食不足,使原本较弱的抵抗力更加“雪上加霜”,为此提出五条营养治疗原则。
-
2020-02
01
367118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一、佩戴原则 (一)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二)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三)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四)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五)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二、推荐的口罩类型及使用对象 (一)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使用。 (二)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效果优于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疑似病例、公共交通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在岗期间佩戴。 (三)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防护效果优于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推荐现场调查、采样和检测人员使用,公众在人员高度密集场所或密闭公共场所也可佩戴。 (四)医用防护口罩:推荐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及确诊患者转移时佩戴。三、使用后口罩处理原则 (一)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二)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有关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
-
2020-01
29
366933 -
2020-01
29
369283【益健康】速看!如何区分感冒、流感、新冠病毒肺炎?
头痛、流鼻涕、咳嗽、喉咙痛怎么办?如何判断是否发热?如何区分感冒、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一图了解↓↓↓